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挞清> 第82章 苏三娘破镜重圆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82章 苏三娘破镜重圆(1 / 2)

1853年3月,太平军攻克金陵,以金陵为天京。

清军旋即在天京东郊建立江南大营,在扬州建立江北大营,彼此呼应,威胁天京、镇江、瓜洲,并阻止太平军东进苏州、常州。

江北大营、江南大营都是清廷的正规军。咸丰对他们寄予厚望,有求必应,要人给人,要钱给钱。

1853年后,太平军北伐、西征先后失利,杨秀清不得不从天京、镇江、扬州的守备兵力中抽兵增援西征、北伐战场,用于防备江北、江南大营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。

譬如名将罗大纲,原本受命镇守镇江,后被杨秀清抽调至西征军。

再如扬州城,屡次受到江北大营围攻。情急之下,杨秀清抽调西征军中的韦俊回援扬州,也未能打破清军围攻之势。杨秀清无奈,只得主动放弃扬州,退守扬州南面的战略要地瓜洲。

瓜洲地处长江北岸,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,与长江南岸的京口北固山隔江而望,地理位置极为重要。

可以说,太平天国自建都金陵始,就把自己置身于四战之地,防守难度很大。

但江南、江北大营近十万人也无力攻下天京,坐看太平军在北伐、西征战场上把华夏搅得天翻地覆。

江南大营的清军统帅是向荣。向荣是汉人,是绿营中难得的将才,所辖清军很是凶悍。

向荣自太平军兴起后,便自广西追至天京,一路脱颖而出,成为江南大营的主帅。

在向荣的指挥下,江南大营攻破太平军多座营垒,在紧贴天京城垣的孝陵卫扎下营盘,对天京造成极大的压迫。

杨秀清深知向荣的厉害,决定避实就虚,先攻破江北大营,再攻破江南大营。

江北大营的统帅原是旗人琦善,已经六十多岁,宦海浮沉四十年,早已无心军事。

早在1819年,年纪轻轻的琦善就升任河南巡抚,正式成为封疆大吏。

1840年,第一次鸦片战争时,琦善接替主战派的林则徐,担任两广总督,对持对英战事。

他原先主战,但看到不列颠船坚炮利,又揣摩到道光帝不愿开战的态度,便改为主和,并主持战后的议和。

战后,琦善代道光受过,被罚戍军台效力。但他很快便被特赦,继续官运亨通。

浪费这么多笔墨说琦善,只想在此说明:清朝的皇帝喜欢任用无能但忠诚的旗人为高官。

承平岁月,这固然无碍大局。但一遇到战事,若仍是依靠这些只会做官、不会办事的庸臣,岂不要误国误民?

却说琦善自主持江北大营后,日夜声色犬马,不思进取。属下胜保忍无可忍,上折严参琦善。

咸丰大怒,御笔批道:“琦善老而无志,如再不知愧奋,朕必用遏必隆刀将汝正法!”

琦善自恃资格老,仍对咸丰阳奉阴违。他主持江北大营,从不主动进取,而是等着太平军主动放弃扬州。

1854年,琦善病死。清廷以江宁将军托明阿继琦善任钦差大臣,总领江北大营,以汉人陈金绶、雷以诚帮办军务。托明阿虽比琦善好些,但并无将才,难当大任。

江南、江北大营实力雄厚,有兵力近十万人。在江南、江北两大营的压迫下,天京一带的太平军总体呈现被动防御的态势,被迫不断压缩防线。

到了1856年,天京的防御形势已是非常紧张了。

先是清军水师从广东调来大型红单船,控制了天京至京口一带的江面。

之后,太平军扫北军在直隶全军覆没,原本和太平军扫北军鏖战的清军僧格林沁先后抽调马队、步队南下,加强江北大营。

僧王的蒙古马队是当时华夏最精锐的骑兵,太平军无力抵挡。

紧接着,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原有三万人马围攻魔都。小刀会起义军失败后,吉尔杭阿得以引兵西向,大举进攻京口。

京口是天京的东侧屏障。吉尔杭阿猛攻京口,太平军京口守将吴如孝不支,只能坚守城池,闭门不出,与天京方面失去了联系。

天京方面粮食渐渐不支。京口、瓜州也成孤城,陷入清军重围。

杨秀清无奈,决心从西征战场上抽调兵力,彻底攻破清军江北、江南两大营,减轻天京的城防压力。

当时,湖口大捷后,西征军正积极进取,奋力经略湖北、江西。但天京吃紧,杨秀清也顾不得那么多了。

杨秀清计划从安徽、湖北战场上抽调兵力,先打通天京至京口的道路,再攻破江北大营、江南大营。

这一路兵力由燕王秦日纲统领,下辖春官丞相涂正坤、冬官正丞相陈玉成、地官副丞相李秀成、夏官正丞相周胜坤、夏官副丞相陈仕章等五部兵力。

再从江西战场上抽调兵力,稍后加入战场,统帅是江西战场上的翼王石达开,主要由石达开旗下的太平军、陈城的火军两部兵力组成,目的是攻破江南大营。

1856年1月底,秦日纲大军抵达天京,与清军展开激战。但清军人多,武器先进,粮食充足,营垒坚固。太平军与之屡战,双方互有胜负。

3月,猛将陈玉成率领精兵,冒死乘小船突破清军水师封锁,直航至京口城下,与京口守将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