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挞清> 第44章 夜泊蕲州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4章 夜泊蕲州(1 / 2)

陈玉成必定会向洪秀全、杨秀清写信,指责陈城轻弃武昌。

但陈城有恃无恐,他已有一万三千人马,粮弹充足,在西征战场上举足轻重。

若杨秀清把陈城逼急了,陈城带着火军加入湘军,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
现在,湘军刚占领武昌,正忙着安抚百姓,封赏有功之士。根据湘军与火军达成的默契,湘军要休整一段时日才会东下。

曾国藩虽打了胜仗,心境却异常复杂。

先是和总督杨霈的矛盾公开化,起因是杨霈抢功。杨霈虽然不能打仗,没什么大本事,但官场嗅觉特别灵敏。

他派使者劝降陈城,虽被陈城婉拒,但从中探知陈城不愿固守武昌。斥候侦知,汉口的火军水营连日搬运辎重上船。

综合各方情报,杨霈判断陈城要弃守武昌。

江心洲之战中,湘军大败,正是火军撤退的良机。杨霈不动声色,大胆向咸丰上了道折子,谎称已经攻克武昌。

实际上,湘军三天后才进入武昌。等曾国藩的奏折发出去的时候,杨霈抢功的折子都快到京城了。

曾国藩辛苦几个月,到头来却被杨霈抢了头功。湘军上下恨得牙痒痒。但圣谕煌煌,曾国藩也不敢上折指出杨霈欺君。不然的话,岂不是咸丰昏聩,不辨真言?

更耐人寻味的是,咸丰得知湘军攻克武昌,龙颜大悦,赏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。但他听了小人谗言,旋即收回成命,改赏曾国藩一个兵部侍郎的虚衔。

曾国藩表面高兴,内心闷闷不乐,进取东南的积极性也不高了。

他借口要稳定湖北局势,并不急于率军东下。

石凤魁和强大的湘军交过手,深知湘军并非一般的绿营、八旗,实乃天国的心腹大患。

他丢掉了武昌,也知道陈城无心守城,对收复武昌不抱希望。从武昌撤退后,他一直呆在田家镇,希望凭借田家镇天险阻住湘军,防止湘军东下威胁天京。

田家镇位于鄂东蕲州的长江北岸,地形险要,素有天险之称。田家镇南侧有半壁山,长江江水原本从田家镇南下,遇到半壁山受阻,转而折向东方。

此处江水非常湍急,水文复杂,舟船都得绕到田家镇,沿长江北岸东下。

田家镇距九江六十公里,距武汉一百五十公里,与对岸的半壁山和富池口要塞互为犄角,是鄂、皖、赣门户,历史上多次在此发生大战。

湘军若要东下,田家镇是必经之地。

石凤魁失掉武昌可是重罪。更何况他并未经历大的战斗,便丢下士卒率先逃跑。若杨秀清追究起来,就算自己的堂弟石达开亲自求情,也不一定保得住他。

石凤魁只好上书辩解,说湘军强大,自己和黄再兴难以抵挡。为避免无谓的损失,他们将全部兵马撤至田家镇,预备坚决阻击湘军。等天国的援军来了,他们再相机西进,再谋武昌。

石凤魁在田家镇组织防御甚是卖力,希望戴罪立功,博得杨秀清的同情。

田家镇本是个小村镇,石凤魁在此构筑土城,安设炮位。半璧山那边则环挖深沟,灌以湖水,内设炮台,外钉木桩。

除此之外,他四处抓捕工匠,希望将田家镇打造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。

陈城担心陈玉成坏事,乘坐“雏鹰号”脱离大队战船,预备前往田家镇找石凤魁,试探太平军态度。

这段长江江水湍急,“雏鹰号”走得不快。晚上,为避免触礁,“雏鹰号”停泊于蕲州江面。

蕲州位于田家镇上游五十里。太平军欲守田家镇,则必须先守蕲州,把蕲州作为防守田家镇的外围要点。

天黑过后,陈城等人用过晚饭,正要休息。哨兵报告,说蕲州城内灯火通明,太平军连夜出动,不知所为何事。

陈城连忙走上甲板,用望远镜看蕲州,果然城内到处点着火把,太平军人马进进出出。

刘文秀习惯性地捋捋胡须,说道:“师长,肯定是陈玉成赶回了蕲州,正在连夜调遣兵马。真是个急性子,骑马竟然和我们坐轮船一样快。”

陈城继续用望远镜看蕲州,接话道:“军情紧急,连夜出动也是应有之义。他的大军肯定还落在后面,此刻出动的定是信使,把武昌失守的消息传达给各路守将。我估计陈玉成不会耽搁,肯定会连夜赶到田家镇。”

方菱言语不多,此刻插话道:“师长,要不我们也连夜赶到武昌?抢在陈玉成之前找到石凤魁。”

陈城放下望远镜。今晚的月色并不好,江面上又起了一层薄雾,能见度很低。江水湍急,不时有浪花拍打“雏鹰号”。

陈城犹豫了一下,说:“还是算了吧,夜晚不宜行船。再说了,这石凤魁是个草包,晾他也没什么主意,更谈不上力挽狂澜。”

方菱问:“师长,你看太平军守得住田家镇吗?”

陈城笑笑,带大家到指挥室坐下。已是深秋,江面上十分寒冷。陈城令亲兵温来一坛黄酒,烧了几个小菜。

大家喝了杯酒。陈城这才说道:“以石凤魁的能耐,肯定是守不住的。若是陈玉成,他资历尚浅,脾气又急躁,也不一定能守得住。若湘军像攻武昌那样全军出动,恐怕非石达开亲自出马不可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