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挞清> 第10章 统一思想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0章 统一思想(1 / 2)

1853年5月,杨秀清令地官正丞相李开芳、天官副丞相林凤祥、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军北伐;令春官正丞相胡以晃、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率军西征。

6月初,在杨秀清的支持下,陈城率领全军3000人移驻铜陵,总算有了自己的根据地。

铜陵是个小县,属于池州府,夹在安庆和芜湖中间。北部被长江隔断了去路,西部、东部、南部都是连绵不断的山脉。这里人口不多,土地也少,实在不是一块理想的根据地。

杨秀清将他们安置在铜陵,正是考虑到铜陵县人力物力有限,防止火军坐大。

火军从金陵出发时,共有各类人员三千人,经过五天行军到达铜陵。第一件事便是清点人数,结果只剩两千五百七十六人,五百多人开了小差。

这件事警醒了陈城,虽然队伍发展得很快,却没有夯实根基。一次行军便减员六分之一,假如要打仗,岂不是要哗变?

因此,在铜陵扎营后第一件事,便是讨论解决队伍的建设问题。黄宇的队伍减员最少,陈城请他概括经验。

黄宇说:“我没什么大理论,主要还是靠以前的老经验。管理学上有个说法,人际关系的极限是150人,也就是说,一个管理者最多能管理150个人。同理,一个优秀的团队通常不能超过10个人。例如,足球队的人数为11人,企业董事会的人数一般也不会超过10人。现在呢,我手底下有500人。于是呢,我便将底下编成4个连,每个连120人,连长都是原来的老兄弟。排长、班长都选用精干的贫苦农民、开明知识分子。平时事情多的时候,我就召集班以上骨干,召开骨干会议,统一骨干思想。事情少的时候,我就召集全体官兵,向他们训话,让新入伍的士兵知道,我军是站在老百姓这一边的,是为了把地主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,为农民谋福利的。这次长途行军,我连仅掉队35人,正利益于我前期的工作。”

何兆武说:“老黄说的不错。以前我总以为思想工作没用,现在换了环境才发现,思想工作正是我军凝聚士气、加强团结、提高战斗力的不二法宝。”

李想的部下掉队最多,他一向失之宽软,说:“我觉得,我们还是要尽快理顺编制。现在我们各自都有四五百号人,不统一编制是不行的。”

这个李想,兵龄也算比较长了,又管过几百号人了,讲话却还是没什么条理。他是广西人,将来还要依仗他和太平军搞好关系呢。

陈城想了想说:“部队编制问题,需要通盘考虑。我初步想了想,铜陵人口不多,特产也不丰富,很难供养一支大军。对外呢,我们仍称火军,名义上是太平军东王的属下。实际上,我们并不听太平军号令,对内成立一师,我任师长,按照黄宇、王韬、李想、何兆武的顺序成立一、二、三、四团,荷田成立直属团,共五团。另设参谋部,由黄宇负责,政工部,由荷田负责,后勤部,由何兆武负责。每团初步定为2000人,可辖四个主力营,每营500人。每营可辖四个主力连,每连120人。每连可辖4个排,每排30人。每排可辖3个班,每班10人。编制上,大致如此,具体由黄宇负责编制。这样的话,全师大概一万余人,加上配属的军夫杂役,大概有两万人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必须成立党政机构,深入农村发动农民,成立军工厂等,至少也需要五千人。两万五千人,这已是铜陵县乃至周围府县所能供养人口的极限了。”

荷田说:“我们不能为了扩充力量竭泽而渔。今后一段时间,我军的重点仍是加强自身的建设,坚持独立自主,不断发展壮大。太军军西征军已经深入江西,主战场将在江西、湖南、湖北展开。铜陵一时半会不会有战争发生,我们不必全力扩充军备,而应着手分田到户,争取农民支持。同时,行军途中我们也发现了大量的荒地,大量的流民又衣食无着。我们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,以半军事化的形式成立军屯,开垦农田,既能生产粮食,产生效益,又能安置流民,赢得民心。”

何兆武说:“这个主意很妙。但是,湘军即将崛起,太平军将与其拼命厮杀。我们假称是火星人,虽与东王交好,但别人早已将陈城军看作是东王派系。假如战火烧到安庆,恐怕我们难以置身事外了。”

王韬紧接着说:“是呀,军队历来都是在打仗中发展壮大的。就算我们不想和清军、太平军干仗,他们始终会猜忌防范我们,一刻也不会放松。练兵备战仍是当前最紧要的任务。昨天,我听说太平军已经紧随我军之后,在长江边上扎营了。假如我们疏于防范,太平军突然发难,岂不措手不及,前功尽弃?”

两人的话不无道理。昨天,太平军小将霍启光率一营水师溯流而上来到铜陵,驻扎在长江江心洲大通镇上,计有战船三十余艘,水军五百余人。

这霍启光正是江宁之战时李开芳的部下,当时仅是个两司马,乘坐热气球突入聚宝门。杨秀清慧眼识珠,将霍启光超拔为水军旅帅,管水军500余人。

但霍启光太年轻,杨秀清不敢骤然委以重任,将他派驻铜陵,除了镇守铜陵,也有监视陈城军的意思。

王韬虽然一向粗鲁无礼,却闻战则喜,大项任务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