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挞清> 第9章 天父下凡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9章 天父下凡(1 / 2)

众人纷纷避让,眼见那两名侍卫就要擒拿陈城。正在这时,杨秀清突然摇头晃脑,嘴里念念有词,眼睛翻白,口吐白沫。

那侍卫见状,慌忙跪下。洪秀全本倚在龙椅上,此时也一跃而起,三步并作两步,抢到杨秀清面前跪下。

不用说,杨秀清又要使出他那套“天父下凡”的把戏了。陈城心里七上八下,早把杨秀清祖宗八辈问候了一遍。

他要陈城见洪秀全,又要陈城直抒己见,是不是早就预谋好了这一幕?先让陈城激怒洪秀全,他再装神弄鬼,既令洪秀全难堪,也营造出救陈城一命的假象,真是高明。

大家大气都不敢出,只等“天父”教诲。只有陈城依然直挺挺地站着。杨秀清也不在意,突然大喝一声:“吾乃上帝!秀全,尔有过错,尔知么?”

洪秀全惶恐地说:“小子知错,求天父开恩赦宥。”

看洪秀全的样子,他似乎真的相信天父附身在了杨秀清身上。但陈城想,他也许只是个优秀的表演家,以高超的演技忍气吞声,好麻痹杨秀清。

杨秀清说:“陈城是好人,助尔杀马得龙,助尔攻占聚宝门。没有陈城,尔就不能占据金陵。”

洪秀全说:“小子知错,错怪了陈城。攻占金陵全靠天父庇佑,全靠东王和诸将用命,全靠陈城妙计。”

杨秀清说:“尔既知错,又为何斥责陈城上中下三计。”

洪秀全说:“小子愚钝,有负天父重托,不能识此锦囊妙计。”

杨秀清说:“尔既愚钝,更须开诚布公,上赖诸王诸将,下赖天父子民。”

洪秀全说:“小子谨遵天父教诲。”

杨秀清说:“东王才略非常,智识过人。上中下三计,可让东王斟酌办理。”

洪秀全说:“小子将军政尽皆委于东王,东王必不负众望。”

杨秀清说:“东王肩上责任太重,身心太累。以一己之身,赎众人之病。”

洪秀全说:“天国肇兴,金陵初定,全赖东王筹画有方。小子即加封东王为‘赎病主’,方显天父恩赏。”

杨秀清满意地笑道:“甚好。吾回天矣。”

因为得罪了洪秀全,陈城内心惶恐不安,急于回营。杨秀清借口天父要他向陈城咨询天国大计,将陈城带入王府。

东王府在规模形制上不如天王府,但内部室宇精美,铺陈华丽。因为天国大小事务均决于东王,故东王府内还设置了功能完善的官僚机构,各级官员进出频繁。

杨秀全将陈城引入内室,屏去左右随从,只留一个心腹小厮。他说:“秀全小子一时糊涂,没有领会到陈兄弟的锦囊妙计。我和他不同,对陈兄弟的上中下三计极为欣赏。然而,上至天王,下至普通老兄弟,大家都耽于安乐,不思进取。我虽是东王,却也深感有心无力,有志难抒呀!”

杨秀清说完,深深地叹了口气。

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人人有件难做的事。此乃亘古不变之真理。

陈城说:“东王为天父代言,天父要东王做什么,东王可放手去做,何必顾忌他人的流言蜚语呢?”

杨秀清说:“话虽如此,太平军苦乱久矣,好不容易打下了金陵,人心思定。况且,如果全军北伐,万一失利,恐怕我欲退守金陵而不得了。”

其实陈城知道,杨秀清一是不愿冒风险,二是因为此前他和洪秀全有过策略上的争执。

在武昌时,洪秀全主张进军中原,定都开封;杨秀清则主张顺流而下,夺取金陵。最后,杨秀清凭借“天父下凡”的把戏逼迫洪秀全同意建都天京。

此时,如果杨秀清再主张舍金陵而全军北伐,一是难以承受失败的风险,二是出尔反尔,影响自己的威信。

既然杨秀清不把陈城当外人,陈城便决定再争一争。如果太平军全军北伐,南方将出现真空地带,这也将有利于陈城军的发展。

陈城说:“太平军兵锋正健,若全军北伐,即便不能直取燕京,却也能震动天下,动摇清妖根本。但假如定都金陵,金陵难守,东王将不得不留足兵马以固城防,可用于征伐的力量大大减少,这是舍主动为被动,舍长处而就短处。另外,太平军虽然崇信上帝,却也出身农村,一旦据守金陵,恐怕会耽于享乐,逐渐丧失斗志。历史上,如李自成、张献忠之类的农民军,能打天下而不能坐天下,正是这番道理。逆耳忠言,务必请东王三思!”

杨秀清默然良久,说:“全军北伐的大道理,我都懂。但我虽贵为东王,名义上节制诸王,实际上天王防范甚紧,北王、翼王也离心离德。若我为天王,大权集于我一人,我当然会舍金陵而鼓动全军北伐。但天王掣肘,诸王阳奉阴违,若我强迫全军北伐,很有可能会激起大变。北伐的事,陈兄弟不必说了。我只能选派一万精兵良将北伐清妖,成败与否只能看天意了。”

话说到这份上,陈城也不便再坚持了。陈城说:“历来以金陵为根据,夺得天下者,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,所赖的策略可总结为‘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’。之前在天王面前已有赘述,只是这‘缓称王’,还需东王格外注意。天王并非真命天子,东王可取而代之,但要缓,要稳,要一步一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