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玄幻魔法>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> 216. 第 216 章 *崇大祯十七年。大明,……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216. 第 216 章 *崇大祯十七年。大明,……(1 / 2)

一切也正如宋应星所期盼的那样。

万历四十三年, 南昌乙卯科乡试,一万多名考生中。宋应星位列第三, 宋应升位列第六。

整个奉新县,只有他们兄弟二人高中举人。

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回到家,那个农家小院已经张灯结彩等着他们的到来。

宋应星和宋应升兄弟俩跪拜父母后,又在族亲和村人的簇拥下去了宗庙上香磕头。

一时间“奉新二宋”声名远扬。

兄弟二人更是被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寄予厚望,觉得宋家终于要在时隔两代人后,一口气出了两个走上仕途的举人。

可一切辉煌也止步于此。

从1616年,到1627年, 整整11年。

宋应星赶赴京城考了六次,期间还去白鹿洞书院求学。

均落第。

“旁人都说我是‘伤仲永’。”宋应星毫不介意的笑了起来。

如今的他已经蓄起了胡子, 也从当年二十八, 高头大马上的年轻举人,成了个看起来碌碌无为, 实则也的确没有什么建树的四十岁中年举人。

崇祯四年,大哥宋应升由吏部铨选, 得了个浙江桐乡县令。

宋应星站在村口,挥手告别大哥。

看着大哥渐行渐远的身影,长长的叹了口气。

“羡慕吗?”姜烟看着远走的宋应升,再看身边的宋应星。

他的模样愈发趋近现代时候了, 只是少了皱纹,少了白发和老年斑。

宋应星摇头,转身回村里的时候, 一点犹豫都没有。

“其实,这几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候。”宋应星摆手,只看着老旧的家门,轻叹:“我是叹息, 父亲至死也不曾见到我们兄弟高中。”

那是宋家人心头的一个结。

宋应星自己并不为难,只是遗憾不能让父亲走的时候如愿。

“我这些年来考科举,越考越觉得无用。”村里也没外人,宋应星说话那是一点顾忌都没有。

“然荐人之人,与人所荐之人,声应气求,仍在八股文章之内,岂出他途?”宋应星失望的摇头,他这些年在路上的日子极多,看过的事情也不少。①

他带着姜烟走到田间,看着刚刚冒出芽来的秧苗,水牛趴在田边的树下,水田里还能看见小泥鳅游过。

“高门子弟瞧不起农民,觉得他们脏,一辈子就只能当农民,是低贱的人。读书的人也瞧不起他们,张口闭口的粗俗之辈。”宋应星冷笑:“可没有了这些农民,他们就只能饿死。是那些高门子弟会侍弄田地,还是那些自以为读了几天书就了不得的读书人能分辨出什么是杂草,什么是秧苗?”

就是因为看多了这些人,所以在现代得知还有人专门学习农业的时候,宋应星才会那么惊讶。

“八股文中选出来的,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人。但他们也不一定都能明白这些最简单的道理。”

越考,宋应星就越觉得八股文中没有他想要的东西。

所以也渐渐释怀了落榜这件事。

在老家的这几年里,宋应星侍奉母亲,教养儿子,与妻子也相处得极好。

他去田里,去山中。

他看春日的白蚕,夏日田边的水车,秋日沉甸甸的稻谷,冬日火炉里烧红的木炭。

看身边的一切,所有东西在宋应星的眼中仿佛都是有趣的。

姜烟见过宋应星守在铁匠铺前盯着人家打铁,这样能看几个时辰。

还跟着村中的农人一起下地,学着他们一起从春天到冬天,经历整个“春播夏长,秋收冬藏”。

少时想要问先生的问题,也在他自己这里得到了答案。

当年一同读书的人见他这样,说他自甘堕落。

好好的举人,就算会试不中,也能等到为官的时候。

偏要去钻研这些奇淫巧技,旁门左道!

“我不觉得这是什么不好的东西。”被曾经的同窗骂过后,宋应星转身蹲在田边观察他的稻谷,声音很低。

也不知是说给那个走远的同窗听,还是说给自己听。

姜烟在旁边看得心酸。

就是看过从前的宋应星有多张扬,再看如今这个宋应星,对比之下就会知道他有多坚毅。

人,都能在一帆风顺时潇洒恣意,却不一定都能沉稳安静下来。

只是这样的日子也只过了四年,宋应星面对着愈发捉襟见肘的家庭情况,不得不选择离家外出谋生。

“幸亏我年轻时候还有个举人的功名。”宋应星哈哈笑着,完全不觉得自己这个时候落魄有多凄惨,只颇为自豪的对姜烟说:“否则我连县学教谕也做不了。”

在袁州府分宜县离家较远,但好在酬劳还行,每个月的月奉也够家里糊口。

前后七年的时间,宋应星就是在这样的奔波下生活着。

令姜烟震惊的是,宋应星的许多著作都是在这七年中写出来的。

白天就各种看,晚上回家就各种写。

每个月的奉银,留下够自己生活的,便都送回老家。

大哥也偶尔会送些银子回来,给母亲补身体。

一直到崇祯十一年,宋应星升官了,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