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都市言情>外科教父> 630章 我请客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630章 我请客(2 / 3)

是偶尔来实验室,问问研究的进展。

今天来到实验室,完全是为了跟杨平见一面。

“老师,你这——小杨早就想拜访老师您,只是怕打扰您的清静,你想见他,给我说一句话,我领他到登门拜访不就行了。”何教授没想到老师亲自来实验室等杨平,着多不好意思。

项院士呵呵笑,摆摆手:“不要紧,我老头子时间空闲,你们年轻人都忙,反正我也想过来看看你们做肌肉精微解剖的进展。”

“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对尸体标本的肌肉进行切片,然后检验切片是否合格,如果合格率达标,我们就开始大规模切片,与bd公司的人工智能合作已经开始,我们要引进人工智能对切片种的细胞进行判断,数字引擎还在研发中,这样以后类似课题,我们不用依靠人力,而是使用人工智能来判断。”何教授汇报课题进展,目前也是刚刚开始。

项院士给出一些建议:“由于细胞排列的不规则,要做到的真正的单层细胞切片是不可能的,但是可以做到每层有很多完整的单层细胞,那些受破坏的细胞,要依靠多个切片综合起来,将它们复原,这是个技术难点不过实验指导里已经提出解决方案。”

“是呀,杨教授已经提出聊解决方案,单独将这些切片进修叠加,恢复破坏的细胞的形态。”

何教授将实验指导已经看了不知道多少遍,每次看完都难以置信,他能够想到的困难,好像杨平都已经考虑到,而且提出了解决方案。

全国搞数字人的团队屈指可数,要论经验,自己的团队绝对是最丰富的。

微米级别的人体组织切片,如何做到单层细胞级别,按道理没有人可以超过何教授,他们当时做出的数字人可是世界前列。

但是面前这份实验指导上的方法,明显比自己的方法先进很多,更容易获得合格切片,而且利用切片构建三维数字肌肉的方法,实验指导上的方法还是比自己先进。

这些方法是从哪里获取的?

如果是借鉴别人的,何教授不可能不知道还有这种先进方法的存在。

只有一种可能,这是杨教授自己想出来的?

如果自己能够想出来,这种天赋有点可怕。

何教授整思考中,项院士缓缓道:

“他能够从有限的经验中提取理论,然后又能将理论应用开来,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归纳和演绎能力,所以你们跟他合作是一种幸运,不管课题能不能获得成功,你们都能够学习构建整个人体精微解剖的方法,将数字人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。”

自从何教授谈起杨平,项老就非常好奇,于是将杨平提供的数据和方法仔细研究,发现里面非常不简单,给出的数据和方法都是极为先进。

而杨平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搞解剖研究,所以项院士认为,这个年轻人的归纳总结能力惊人。

所以项院士对这个年轻人开始注意起来,然后又看了他的脊柱外固定架课题,最新的干细胞课题书,老院士激动万分,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发现,这个年轻人是个科研天才。

不仅手术能力强,而且科研这么厉害,这真是不可多得人才。

于是急切地想见杨平一面,接到何教授的电话,急匆匆地赶来。

“为什么他将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研究放到这个课题,应该跟这个课题关系不大?”既然老师喜欢讨论这个课题,何教授就跟进。

“我也琢磨很久才弄明白,他综合几个专业来看待这个问题,所以比我们眼光更高远,他的思路非常清晰,要克隆出一个器官,不管是定向培育,还是3d打印,前提条件是弄清楚器官精微解剖,否则无论哪种方法都不能成功,其次,你发现没有,如果器官真的被克隆出来,他也知道应用时最大的障碍在哪?他将这个问题提前一起研究,所以这个课题很宏大。”

项院士看问题比别人要高一筹,这份课题计划书和实验指导,他能看出很多深层次的东西。

“你是说他将神经单列一个项目研究目的为以后的移植准备?”经老师提醒,何教授大概知道其中的目的。

“没错,不管是哪种方法,肌肉如果被我们复制出来,那么移植到人体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神经连接的问题,血管的问题很好解决,一旦吻合好,就能够通血,神经不一样,它连接上去,不是在断口吻合,而是由近端往远端生长,所以必须将神经研究得更加透彻,如果不能让你肌肉获得神经支配,毫无意义。”项院士对杨平的课题布局已经研究得很透彻。

“原来如此,他这是一次要搞定所以步骤,这么看来,这个课题确实有点宏大。”何教授对这个课题产生一种敬畏之心。

“他提出了两个解决路线,其一,以后克隆肌肉的时候,在原来神经的位置,不复制完整的神经,而是复制神经鞘管,在鞘管内面布置一层诱导神经生长的物质,这样肌肉被移植后,将神经鞘管与人体的神经连接,神经在诱导物质的引导下,沿着鞘管生长,一直生长到最末梢。”

何教授终于跟上老师的节奏:“他绕开了神经修复的难点,另辟一条路?”

“不止另辟一条路,他开辟了第二条路!”老院士不紧不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