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三国之马踏河山> 第六百二十一章 一统华夏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六百二十一章 一统华夏(1 / 2)

翌日午时,率先出现在鄱阳城下的,正是徐州主将王永和三千先锋骑兵。

只是王永还没抵达多久,甘宁与太史慈就先后率军出现了。

面对越来越多的大汉军队,鄱阳城门并未紧闭,反而是缓缓打开。

从中策马而出一银甲将军,他枪指王永等人,言道:“某乃江东上将朱桓,何人敢上前一战。”

甘宁闻言眉头一蹙,正欲策马而出,却被王永拦下。

只听王永言道:“我是第一个到的,自然是由我出战,兴霸莫要争功。”

太史慈从旁提醒道:“此人颇有些勇武,元金切莫大意。”

王永点了点头策马而出,言道:“大汉征东将军王永在此,汝想一战,某来满足你!”

朱桓抬起头来直视着初升的朝阳,随后缓缓闭上双眼,感受着阳光的温暖,他的嘴角也泛起一丝笑意。

当他双眼再度睁开,眸中只剩下了决死之意。

两人不再搭话,而是快速策动战马冲向对方。

太史慈摘下长弓,甘宁也将手放在了腰间的飞戟上,二人都全神贯注的看着王永,如果有意外发生,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出手相助。

王永手中的红缨霸王枪划过一道绚丽的弧线,狠狠的刺向朱桓。仅一招,就让太史慈和甘宁同时放掉了手中的动作。

王永这一手,已经证明了他在武艺上的造诣。想来也是,当年能够在逐鹿学院与孙策称兄道弟,能够让骄傲的孙策视若手足之人,怎么可能是个武艺不精的人。

朱桓勉强接下来王永追魂夺命的一枪,他也清楚两人之间的差距,但他依旧义无反顾的杀向王永。

王永调转马头后,手中霸王枪舞出几朵枪花,他神情冷漠,再度朝着朱桓杀来。

这次朱桓没有那么走运了,只见王永长枪斜刺,在两人快要交汇之时,王永突然一压枪头,改刺为削,在朱桓还未反应过来之际,一枪将他削飞马背。

这一枪十足十的拍在了朱桓的胸口处,只见朱桓人在口中,胸口处的甲胄却已崩碎。

落地之后,朱桓朝外滚出好几圈才止住巨力,他呕着鲜血,胸口已经有很明显的凹陷,显然是活不成了。

朱桓深深的看了鄱阳城一眼,阳光如旧,城池如旧,但一切都和他再无一丝瓜葛了。

……

王永看了眼朱桓的尸体,还有城上城下惊慌失措的守军,他大喝一声:“投降不杀!”

随着鄱阳城放弃抵抗,江东战局也终于落下了帷幕。

……

当诸葛亮站在港口眺望鄱阳湖时,这里哪里还能看见一艘战船。

至于孙权和周瑜等人的下落,已经不言而喻了。

诸葛亮的身旁站着的是鲁肃,最终他还是没能赶上孙权,他的神情一片黯然,还伴随着一些冷冷清清淡淡的疲倦。

诸葛亮轻摇羽扇,言道:“华夏已经没了容身之所,有铁甲战船,他们或许可以在海上觅得一条生路。”

鲁肃看了诸葛亮一眼,淡淡的道:“这一切,也在你的算计之中?”

诸葛亮摇了摇头,继续道:“无论是天涯海角,他们都逃不过大汉的统治,这只是时间问题罢了。”

看着鲁肃一脸不信的表情,诸葛亮微微一笑,言道:“将汉文化更早的传向天下,也不失为一件好事,难道不是么。”

鲁肃深吸了一口气,强压下给诸葛亮来上那么一拳的冲动。原来孙权和周瑜自以为的退路,也不过是人家为未来提前做的铺垫罢了。

想想也是,大汉现在的战船比江东的铁甲战船还要高大,大汉的国力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着,只要大汉的朝廷不出现大的乱子,未来几十年内扫荡南海好像不是什么难事。

鲁肃不由得在心中感叹,华夏民族恐怕要在陈风手上,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诸葛亮看着鲁肃,笑道:“子敬腹中之韬略,天下比肩者寥寥无几。如今天下大局已定,但以陛下之雄才伟略,你的才华定有用武之处,不知……”

诸葛亮话音未落,鲁肃便打断道:“大汉不缺贤才,陛下麾下更不缺像我这样的人。孔明无需再劝了,肃去意已决。”

诸葛亮摇着羽扇的手微微一顿,他心中虽然觉得可惜,但也仅仅只是可惜罢了。

就像鲁肃所说,大汉缺少人才吗?如今中原各地的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冒起,大汉也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政策,更为重要的是,陛下身边还真的不缺智谋之士。

就连诸葛亮自己,虽然身处内阁,但也时常感受到同僚之间的竞争压力。当然,这些竞争都是良性的。

诸葛亮轻声言道:“不知子敬接下来作何安排?”

鲁肃微笑道:“纵情山水,归老田间,如此也不失为一桩美事。”

说完,鲁肃哈哈大笑的转身离开。

诸葛亮看着鲁肃的背影,他能从中读到一丝不甘与落寞。但那又如何,路都是自己选出来的……

……

————

战争结束了,这一场被有识之士认为要持续数年的战争,竟只用了数月的时间就全面终结了。

大汉的强势与战力,再度刷新了世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