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三国之马踏河山> 第四百七十一章 劝降张鲁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百七十一章 劝降张鲁(1 / 2)

当诸葛亮持节入汉中城时,虽然张鲁没有亲往接之,但声势依旧弄得极为浩大。

八千衣甲光鲜的士卒阵列两旁,张鲁麾下,以杨松、张卫为首文武重臣都到场恭迎。一直将诸葛亮一行送入驿馆才离开。

安顿好之后,诸葛亮、陈然、司马孚、典满、健恢等人在驿馆大堂汇聚,诸葛亮为众人斟茶,动作一气呵成,看得让人赏心悦目。

就连典满这样的莽夫,都情不自禁的捧起一杯茶,故作淡雅的饮了起来。

司马孚品完茶后,惬意的舒了口气,随后言道:“这汉中的民生,竟比天府之国还要好,看这熙熙攘攘的街头,张鲁也算是一方明主了吧。”

诸葛亮闻言,却是笑着摇了摇头,随后言道:“中原战乱已历多年,从董卓祸乱关中,再到李傕郭汜扫荡三辅,多少流民涌入汉中,想要入川,汉中就是必经之路。汉中有足够多的人口经得起折腾啊。”

司马孚想想,也确实是这个道理,不然这一郡之地,如何养得起五万将士的。但毕竟是来自于诸葛亮的反驳,他还是有心争胜的,于是言道:“汉中皆称呼张鲁为天师,这与他经营的五斗米教有关,汉中以信仰而治,效果还算显著啊。”

诸葛亮摇头沉声道:“非也,你可不能这么想,大汉更不能开此先河。以宗教治国,势必会使民众束心,进取不存,最终凋零泯灭。”

司马孚闻言眉头大皱,问道:“何解?”

诸葛亮并未过多解释,而是言道:“以陛下之雄才伟略,定然不会让这等事情发生,我们莫要纠结此事了。”

司马孚还想再说,陈然却出言打断道:“好啦,我们还是先想想,明日张鲁召见我等,诸葛哥哥可是已有了对策?”

诸葛亮呵呵一笑:“我们此行的目的,是要让张鲁主动献城而降,劝降不成那边逼降,逼降不成那便灭之,不外如是罢了。”

典满一愣,弱弱的问道:“就凭我们几个?灭之?”

诸葛亮大笑一声,指了指北方,随后笑道:“借势而行,张鲁心中自有计较,你们看结果便是。”

……

翌日,诸葛亮沐浴更衣后,便随杨松前往汉中郡府赴宴,张鲁一身道袍,亲自在府外相迎,随后与诸葛亮并排入府,分主宾落座。

汉中城所有的文武高层以及世家门阀的家主都在大堂之中,显然今天的接待,已经是汉中能够拿得出手的最高规格了。

诸葛亮全程面带笑容,与张鲁有说有笑,就像是一对忘年交一般。

酒过三巡,张鲁也终于问出了大堂中众人最想知道的事情:“上使远来汉中,所为何事?”

诸葛亮也不藏着掖着,他将饮尽的酒杯缓缓放下,脸上的笑意也逐渐收敛起来,淡淡的道:“自然是来救汉中万千生灵。”

张鲁闻言脸色一沉,一挥道袍冷哼一声不再说话。

张鲁忍住了,下方的汉中悍将可忍不了了,只听张卫冷声道:“你且说来听听,若是不通,哼哼…某之宝剑刚刚磨利,可等着试锋呢。”

诸葛亮哈哈大笑起来,自斟自饮一杯后,这才缓缓起身道:“将军大祸临头,竟全然不知?恐怕你这新磨的宝剑不能试我之头,倒要留给将军自己去试了。”

张卫闻言顿时拍案而起,手中宝剑也出鞘大半,冷笑道:“我看你就是来劝降的,我汉中地广民丰,更有天下雄关在手,进可攻退可守,何祸之有?”

张鲁见状也不劝阻,只是淡定的注视着场中局面。

诸葛亮呵呵一笑,毫不畏惧的走向张卫,一边走一边朗声道:“吾闻赵之美玉,善毁者不能闭其美,燕之顽石,善美者不能掩其丑。日中则昃,月满则亏,事物之本质,非人力可抗衡也。”

诸葛亮一手负后,一手轻摇羽扇,他走的虽慢,却给人一种气势滔天之感。诸葛亮继续言道:

“张公与刘益州有不共戴天之仇,汉中北临西凉,东连上庸,更用山路直插三辅。张公如今进不能杀刘璋而平益州之地,退不能引外援而保汉中之地。”

“汉中虽险,但正所谓无立足之根本,进退维谷也。”

诸葛亮此时已经走到张卫面前,用羽扇压住张卫握着剑柄的手,缓缓将剑还鞘,随后笑问道:“敢问足下,是福是祸?”

张卫想要反驳,却又不知从何说起,汉中位置尴尬,如今除了南面益州之地,其余几面都被北汉疆域包裹,根本没有任何纵深的空间。

诸葛亮不再理会张卫,而是转身看向张鲁,继续言道:“公乃留侯之后,天师道祖张陵之孙,更是一手创办五斗米教,汉中之地广受教义,从道者谁人不称呼一声天师。公本可布道于中原之地,如今何以情愿困守一地,沦落险境呢?”

诸葛亮扼腕一叹,沉声道“上不能为道昭化广德,下不能保全一方教众。倘若我天朝大军剑指益州,试问汉中如何自处?届时公又当以何面目,传道天下?”

张鲁闻言,脸上神情变得极为精彩,忽红忽白的,眼神中那缕超然也消失不见。

之所以张鲁反应那么大,其实不在于诸葛亮话里言间那些威胁之意,毕竟这些都是他早就预想到的,真正让他在意的,是诸葛亮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