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三国之马踏河山> 第四百二十八章 初次劝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百二十八章 初次劝晋(1 / 2)

荀彧的怒火,无非就是源自于陈风身下的这张龙椅罢了。

如果陈风并未坐在这龙椅之上,荀彧就算最终没有选择归降,也不会有这么大的火气。

但陈风是有意为之,这个天下是他打下来的,他自问不可能将天下交还刘氏。他忠的是大汉子民,而并非这一家一姓。

而荀彧却不同,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室忠臣,他所有的理念与追求,全都构筑在复兴汉室之上。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,荀彧与陈风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路人,这也是当年荀彧为何会拒绝荀攸的邀请,从而在袁绍和曹操之间做出选择的原因。

陈风在听到荀彧的表态之后,也就知道了他们俩不可能有什么故事发生,纠缠下去没有任何意义。

但他依旧想要尝试一下,只见他不紧不慢的站起身来,负手于后直视荀彧,言道:“文若,相比于刘氏江山,这大汉万万黎明百姓难道不值得你一展所学?”

荀彧仍旧昂首挺胸,朗声道:“谬论,何以刘氏江山便不能治好这天下百姓,汝身为大汉镇北王,先帝更是对你信任有加,难道汝不懂这忠君爱国之理?”

“以镇北王之能,若你能忠于君,复我大汉盛世河山又有何难?汝之社稷言论,无非是在给自己的不臣之心找借口罢了。”

陈风静静的听着荀彧说话,却并未反驳。

他眼中闪过一丝失落,不过荀彧说的却有几分道理,只是他不会也不愿停下。

如今三分这天下,他独占两分,假设他真的放弃了手中的军政大权,去做一个如荀彧口中所说的忠臣,那不出意外,自己必定无法善终。别说自己了,恐怕就连跟着自己的这一帮兄弟,还有他的家人,都不会有太好的下场。

再者说了,他做的这一切,哪一样不是在改变这个时代,哪一个不需要大毅力者去与这个时代抗衡。

别的不说,就一个均田制,执行至今所遇到的阻碍是非常大的,因为这直接侵害到了世族门阀的根本利益。河北在陈风的强权之下尚且如此,要在新占据的中原之地推行均田制,将会遇到怎样的阻碍已经不言而喻了。

如果还政给到那个小皇帝,他真的会坚持把这条国策执行下去么?陈风暗自摇头,如果刘氏有这样的大魄力,那大汉江山也不会沦落至此了。

陈风并不想和荀彧去说这些,因为他知道就算这些道理荀彧都懂,也不会放下心中忠君之执念。

陈风挥了挥手,示意荀彧退下。

荀彧也不停留,转头就走,行进间依旧是昂首挺胸,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,以他的才能,或许让他当一个闲散之人,那比杀了他还难受。

荀彧前脚刚刚离开大殿,后脚便有天网的人前来请他,并示意他上了一辆马车。

荀彧拉开车帘,看着车子行进的方向,他也已经猜出了大概。这辆车只会通往北军的大后方,陈风又怎么可能放他自由,让他去投效其余诸侯,给自己再带来阻碍呢。

对此,荀彧早有预见,他深深的叹了口气,随后将帘子放下,眼睛也缓缓闭上,仿佛这世间的一切,再与自己没了关系。

……

送走荀彧后,陈风心中还是有些小失落的。但也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,毕竟人各有志。当年他不也是在没有荀彧的情况下开创了如此盛世,没有荀彧,自然有其他人才顶上。还是那句话,北军并不缺人才,北军更不是刚刚起步的那个阶段。

有志同道合者,陈风自然是欢迎的,但陈风与北军,已过了求贤若渴的阶段。以北军如今的威势,贤才自然是要主动依附上来的。

就在陈风思绪不知飘向何处的时候,大殿中的北军文武们已经开始了眼神上的交流,随后典韦率先跨出一步,拱手作揖道:“如今北军已鼎定中原,末将请主公,早登大宝……”

典韦话音刚落,辛评便出列朗声道:“天下动荡已久,人心思定。以主公之才,之智,之威望,之文治武功,晋位称帝已是民心所向,请主公……”

陈风敲了敲龙案,打断了辛评的话,也让大殿所有人的目光聚焦了过来。

他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,对于典韦和辛评之言不置可否。随后他将目光看向贾诩,言道:“关中已定,如今流寇也已肃清,重建洛阳之事,该提上章程了。”

贾诩立刻拱手言道:“已经通知沮阁老,工部、礼部与吏部已经安排人员前往洛阳,想必很快就能拿出章程来。”

陈风点了点头,直接跳过了这个话题,聊起了如今中原的战局与各地战后重建的事宜。但北军众文武们也不再提让陈风晋位称帝之事,反而他们都是满面春风的。

因为陈风重建洛阳的话其实就已经是在变相的回复他们了。

这是他们第一次,试探性的看看自家主公的意愿,自然是不指望一次便能成功,但是陈风的态度却给他们吃了一剂定心丸。

无非就是等待洛阳重建完成,届时再劝进,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。

……

许昌城中,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复苏着,同样的,兖州、司隶、青州也在快速的消除战争阴影。

豫州与凉州则还陷在动乱之中,但天下人都看得出来,北军平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