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三国之马踏河山> 第三百零三话 册封为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百零三话 册封为王(1 / 2)

民间有句俗语云:“十五的月亮十六圆。”

八月,除了那美轮美奂的圆月之外,就连晨时的天空,也格外的湛蓝。

但此时的荀衍却丝毫没有心情欣赏这些,他已经来到阴馆三天了,这几天给他带来的震撼让他久久不能平复。

从入城的那一刻开始,他的所见所闻,便已颠覆了自己以前对北军的感官。原本坚定的信念,也在这几日之间出现了波动。

阴馆城的繁华,非亲身到此的人,是根本无法想象的。昔日洛阳,如今许昌,与阴馆相比,那简直是连提鞋都不配。

评价一座城的繁华,不仅仅是那些巍峨的建筑,城市的规模,还有人口与百姓们的安乐程度。阴馆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,都可谓是当世第一。以后有没有可以超越的城市他不知道,但绝对是前无古者的。

他入城之后,前去觐见了陈风,宣读了陛下的圣旨。之后便居住于内城宾府,陈风也并未限制他的出行自由。

这两天,他拜会了荀爽老家主,荀攸还有一些正在北军效力的颍川好友。

让他惊讶的是,荀爽虽然没有在北军中任职,但却在逐鹿学院担任名誉院长。从言谈中,荀爽更是没有了对陈风的愤恨,有的只是无尽的赞誉。

至于颍川来的朋友,对陈风乃至北军,都是赞不绝口。从他们那里,他也了解到了不少北军革新的政略与促进士、农、工、商蓬勃发展的制度。荀衍除了惊叹之外,就只剩下苦笑了。

曹操当政的中原,也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。但哪敢如河北这般,迈开大步,大刀阔斧的改革。就算是曹操小心翼翼的执行一些改制,也被世家大族各种掣肘,反对之声一浪高过一浪。

这也直接导致了这场大战之后,各地士族都隐隐有了不稳的迹象。反观河北,在均田制这等危及世家大族根本利益的政策下,竟还稳如泰山。

以这样的情势再发展下去,恐怕中原之地与河北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。甚至,要不是北军连续经历天灾,导致粮草不足。今年的这场中原之争,朝廷军队可以说是一点机会都没有。

荀衍深深的叹了一口气,想当初,他们几兄弟连同荀攸在一起指点江山之时,列数天下豪杰,唯独荀攸对陈风赞不绝口。如今来看,当初荀攸不顾家族反对,选择陈风是多么的正确。

中原如今局势越发不受控制,这一战,将朝廷大军打得所剩无几,想要恢复元气得多少年的光景,不提还有刘备、吕布之流从旁掣肘。而北军呢,无非就是粮草的问题。待几年后,以北军所展现出来的潜力,曹军恐怕挨不过下一次北军的攻势啊。

就在荀衍沉思之时,外面突然有人呼唤:“有请朝廷天使入将军府。”

荀衍一愣,看来陈风是做出决定了,他也很好奇陈风将如何抉择。于是,他正了正衣冠,大步朝着宾府外走去。

……

此时的将军府中,也是争论得不可开交。

贾诩言道:“主公封王,乃众望所归。此事有什么好争论的,受封就是。”

原来,荀衍带来的朝廷旨意,竟是要封王。诏书洋洋洒洒近千字,用词可谓华丽。罗列出陈风自统兵以来,对大汉王朝的贡献。还有陈风的身世背景,其本就是献侯之后,从大汉开国以来,陈家历代先祖对大汉的付出。最后,便是册封陈风为镇北王,加九锡。

为此,一向不怎么在议政堂中发表意见的贾诩也坐不住了。一番据理力争,想让陈风接受册封。

而堂中的众文武,几乎都是支持陈风受封的。但以沮授为首的一批文人,却持有不同意见。

沮授摇头道:“自高祖白马之盟始,便立下了非刘氏而王,天下共击之的祖训。这封诏书,很明显是出自曹操之手,其目的便是将主公推向众矢之的啊。”

张郃笑道:“那又如何?不管是出自谁手,诏书都是真的。既有天子诏,又为何拒绝?”

辛评皱着眉头道:“话虽如此,但天下诸侯可不会在乎这些。他们只知道主公已经称王,已经打破了非刘氏而王的祖训。”

沮授点头道:“正是如此,曹操此举,无非是想让中原诸侯同仇敌忾罢了,如果主公受封,恐怕天下都会将矛头指向河北,请主公三思。”

“哼,我们与中原诸侯刚战了一场,不服就让他们来,看谁敢有意见。”一旁的典韦如是说道。

沮授没有理会典韦,而是继续言道:“曹操行此举,乃阳谋也。如今中原局势混沌,刘备据关中,吕布占宛城。青、兖、徐的世家大族们也在兴风作浪,都想趁着曹操所把持的朝廷势弱,从而能分一杯羹。如果主公拒绝受封,那么中原乱局就将持续下去,就算最终曹操平定乱局,这中原还能剩下几分实力?”

顿了顿,沮授继续说道:“反之,如果主公接受册封。曹孟德自有多种方式,可以让天下以为是主公逼迫朝廷而得以封王。届时中原一致对外,曹操想要重整中原,就轻易许多了。”

贾诩摇头笑道:“沮授多虑了,难道沮大人以为,我军南征之时,中原诸侯不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?”

沮授沉声道:“现在是不用等我南征,中原诸侯便已经团结一致了。如此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