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三国之马踏河山> 第二百七十三话 百万大军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百七十三话 百万大军(1 / 2)

北军在阴馆举行了军乐台大会之后,天下震动。

同年,曹操以汉帝刘协的名义,将年号改为建安元年。

并且调动中原大军,于司隶、兖州、青州沿黄河一带,布置起防线。

中原犹如一台战争机器一般,各地军队,民夫,粮草辎重纷纷赶赴前线。

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,让曹操大惊失色,更是打破了曹操谋士集团的预判,也让中原集团原本的计划落空。

这一仗,注定将成为华夏霸主之战。天下的目光,都集中在了北军以及那个凭借一己之力打造北方盛世的男人身上。

就在中原紧锣密鼓的调动的时候,北军也开始了自己的动作。

自北军成立以来,无论是当初横扫大漠,亦或者争夺幽、冀之地,北军还从未动用过如此规模的大军。

大军共分三路。

左路军由韩庸统帅,徐晃为副帅,马超为先锋。统御十万大军出并州往河间郡,兵锋直指司隶。

右路军由张辽统帅,张郃为副帅,典韦为先锋。统御十万大军出冀州阳信城,兵锋直指青州乐安国。

中路军赵云、高览率领三万军先行;陈风亲自坐镇中军,引兵一十二万;于禁引三万军环护三军粮草辎重,出阴馆兵锋向南,直指官渡。

同时,一万五千北军水师由文钦为帅,陈鑫为副,连通三军河道,往来传递信息扫清黄河南岸。

此役,陈风出动几乎河北所有的生力军和中央军,除了必要的戍守军队之外,几乎将所有的力量都集中起来。整整三十九万五千人号称百万雄师,一时间中原人人自危。

二月,陈风以陈琳为首,拟定檄文,以清君侧、安天下为名向曹操宣战。同时檄文布告天下,就连远在益州的刘焉也接到了檄文。听闻刘焉接到檄文的第二天,便因忧心国事重病复发,当晚便驾鹤西去。其子刘璋继承大业,总领两川巴蜀之地。

三月,北方春耕结束,随着陈风中军开拔,北军三路大军同时出兵,其势浩浩荡荡,整个河北旌旗蔽日。

同月,江东突然集结大军于柴桑,大有呼应北方之意。西凉也兵马调动频繁,这场战役天下几乎无人看好曹操。

北军的中军刚刚行至太原,陈风便收到了大量来自中原的投诚书信,陈风于大帐之中,当着随行的文武大臣的面,随意拆开一封,看完之后随手扔到了箱子内,这样的书信他已经收获了满满一箱,后续还源源不断的有投诚书信送达。

大帐之中,文武们的脸上也显得格外轻松。从来都是北军以弱胜强,如今北军百万雄师南下,拿捏兵力上不占据任何优势的曹操,还不是手到擒来。

虽然曹操也远比历史上更加强盛许多,但看着谋士如云,猛将如雨的大帐,还有外头那百胜雄兵,陈风也不免心中泛起得意。

他看着那箱书信,笑着说道:“将之抬下去,好好保存,待攻破许昌城,再对号入座,加以赏赐。”

随后陈风坐回首位,问道:“此番出兵,诸公有何建议。”

荀攸出列道:“大军分三路南进,相互之间又有水军串联互为犄角。行进路线与方略早已定下,只要稳扎稳打不露破绽,进驻许昌并非难事。”

司马懿出列道:“司隶一带经过多次大乱,早已凋敝不堪。虽然这两年曹操治理得当,恢复了一丝元气,但根本无法阻挡左路军的攻势。青州战场更不用说,曹操不可能布重兵在偏路,青州定然采取守势。懿断言,决战之地,当在兖州。”随后,他将手指向了官渡。

贾诩看到陈风探询而来的眼神,也笑着道:“两位军师所言不差,三路大军看似以中路为主,其实任何一路都是主力,无论哪一路取得大胜,曹军就定然要向后收缩防线。此战敌我优劣已经很是明显,我军只求一个速胜。”

此战,议阁的阁臣们,陈风几乎都带了出来,除了前往雁、云稳定局势的田丰与黄权,还有镇守后方的沮授之外,剩余的阁臣都在此处了。

听着他们信心十足的言语,陈风更加豪气万丈。只不过他看着地图上用朱墨标记出来的官渡,眼皮不自觉地跳动两下,他又看了看距离官渡不远处的乌巢,鬼使神差地问道:“三军齐动,粮草至关重要,诸公以为,粮草囤于何处合适?”

几位军师对视一眼,荀攸出列言道:“官渡以北,有一县城名为乌巢,此地地势险要,若要通行必将经过我军层层防线,可将粮草囤积于此,定然让曹军无机可乘。”

看着贾诩和司马懿大点其头,陈风心中暗叹一声……

果然如此,以战局来看,将战场选在官渡一定是最合适的选择,此地过了黄河之后一马平川,最适合北军铁骑纵横。而粮草囤于乌巢更是与中军遥相呼应,很难被偷袭成功。

但是陈风对这两个地方却是说不出的别扭,他揉了揉眉心打断掉心中那些杂乱的思绪,起身言道:“欲速胜,便不能墨守成规。驻军官渡,屯粮乌巢固然是好,但是战事将会迁延日久,这对我军粮草将是致命打击。”

随后陈风走到地图前,点了点黄河南岸的白马与延津两地,沉声道:“前军进驻白马兵锋指向延津一带。”

他又拿起一枚旗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