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三国之马踏河山> 第二百六十七话 战后安排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百六十七话 战后安排(1 / 2)

“七月初,张郃率部攻破昌黎城,尽收辽东军所囤积的粮草辎重,劝降俘虏五千人。”

“七月下旬,贾诩扫平辽西匪患与辽东各部军队,前往昌黎与张郃汇合。”

“八月初,大军越过虑山,攻克扶黎一路东进。”

“八月中旬,王峰率领偏师连克宾徒、徒河等地,辽东属国望风而降。”

“八月下旬,张郃部破无虑城,一路所向披靡,先下辽阳后破望平,屯兵玄菟郡侯城。”

“九月,张郃部攻克侯城,玄菟郡尽归北军所有,贾诩兵锋直指辽东郡。”

“十月初,大军攻克辽东全境,贾诩以叛国罪斩杀公孙度一家老小八十余口。大军东进番汗城,兵锋直指乐浪郡。”

“十月中旬,乐浪郡归降,贾诩引大军回返。”

至此,历时四个月的辽东战役,以北军大获全胜而告终。

陈风听着汇报,满意地点着头。这一战多是动用幽州驻军,中央只调动了八千人参与战役,但是战果却是斐然的。经此一役,河北汉家之地才算是尽数归于北军之手。

陈风看着底下满脸笑容的大臣们,笑问道:“辽东已定,诸位对接下来的治理可有想法。”

吏部主事司马防出列道:“辽东新定,还是求稳为上。辽东大量士族门阀都是公孙度的拥护者,早已习惯了公孙度统治时期的制度。我建议均田制在辽东可延缓实施,以免再现乱局。”

司马懿立刻出列道:“非也,大人只看到其一却不见其二。此时北军刚刚攻克辽东,如果不能在兵锋正盛之时实行新政,往后在行推广就不是易事了。”

看着出言反驳自己的儿子,司马防老脸一沉,沉声道:“乐浪郡全郡不战而降,多是士族门阀带头,如今马上在乐浪郡实施均田制,却直接危害了他们的利益,这不是逼着乐浪郡反?辽东不稳,那我军平定辽东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,届时还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稳定辽东局势,得不偿失。”言罢,他对着陈风一揖,朗声道:“请主公三思。”

沮授点了点头,也附和道:“建公(司马防字)大人所言甚是,均田制于国有大益,但治理一地如烹小鲜,切不可操之过急。”

荀攸摇头道:“辽东以战而定,民心本就不稳,均田制可有效聚拢民心,何乐不为?”

刑部主事杨彪捋了捋胡须,也发言道:“施良政,亦需有人执行。辽东不比并州,此地苦寒又距离我们的军政中心甚远。如遇变故,我们鞭长莫及。此时如果求稳,还是应当延缓改变当地现有政策才是。”

……

陈风听着堂下的争论,面上虽然带着笑意,但是内心却已起波澜。

从他出兵塞外以来,每征服一地,所做之事都是在削弱各地权贵对地方的影响力,增强底层百姓的收益。但现在看来,他做得还远远不够。眼前堂中的人虽然不多,但是足以代表汉朝官场主流的思想。

在他们看来,所谓民,泛指各地士族豪绅,而并非黎民百姓。在他们看来,政策是给到士族的,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认可,便等于得到一地百姓的拥戴。

这种思维在汉朝已经延续了几百年,甚至在更加遥远的朝代也是如此。陈风没指望立刻就能纠正在场所有人的想法,再者他们所虑的也并不无道理。

饭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。河北之地实行均田制只是一个起步,逐鹿学院斩断世家大族对于人才的垄断也只是一个开始。但这个开始绝对不能因为任何阻碍而停下脚步。

陈风伸手示意堂中众人停止争论,大家也将目光全部汇聚在了这个年轻的领袖身上,等待他做出最后决策。

陈风缓缓起身,言道:“均田制乃北军之政,辽东既已归属北军,又有何道理另当别论?你们皆觉得此乃德政,又为何不敢去做?此事莫要再争,辽东之地若有变故,且看他们的堡垒能否挡住我北军的兵锋。”

陈风此言一出,荀攸、司马懿等人纷纷拱手言道:“主公英明。”

而沮授则是眉头一皱,还想再劝,陈风却挥手打断,继续言道:“辽东之地虽为幽州所属,但毕竟与幽州的军政中心相距甚远。吾意,在辽东设置都护府,独领辽东郡,乐浪郡,玄菟郡三郡。同时将辽东属国并入玄菟郡。辽东军政皆由都护府全权负责,并训练精兵,严防北面高句丽趁乱打劫。”

见陈风心意已决,众人也不再多言。政治本就如此,无分立场和对错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与看法。而北军最让陈风满意的地方就在于,不管政策如何决定,只要方向定下,众人就会齐心协力去推动和完成它。没有内耗的集团,才是一个凝实的拳头,一个可以击碎一切阻碍的铁拳。

沮授叹了一声,随后拱手问道:“不知主公对于辽东都护府,可有人选?”

陈风笑道:“贾诩可有推荐的人才?”

荀攸出列言道:“贾诩大人对于张郃与王峰两位将军可是赞不绝口啊。”

陈风哈哈大笑道:“我北军儿郎,皆是文武双全之辈。既如此,那就让王峰留在辽东总览辽东军务,调幽州别驾阎柔担任辽东都督。”

随后他看了看司马懿,犹豫了一下,还是将目光转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