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挞清> 第110章 军政分离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10章 军政分离(1 / 2)

次日,陈城等人乘船来到芜湖。

民军于1855年打下芜湖。在此之前,芜湖几经易手。1853年,太平军开始西征,西征军打下的第一座大城就是芜湖。

1855年,清军反攻芜湖,太平军不敌。太平军名将罗大纲率军支援,后诈死,归降民军。清军趁机袭占芜湖。

那时,民军在名义上还属于太平军。驻守铜陵的民军姚湾部以太平军援军的名义救下罗大纲,进而攻下芜湖。

芜湖是座大城,自明清以来,一直是江南有名的米码头。民军拿下芜湖后,负责留守的荷田便把军部迁到了芜湖。直到1857年,陈城拿下江阴等地,把军部再次迁至江阴。

二师师部驻芜湖,师长姚湾,防区包括宁国府,与清军江南大营、天京的太平军相接。但民军装备先进,士气高涨,太平军和清军暂时都不敢招惹二师。

见过姚湾后,陈城问起二师的防御部署。

姚湾对底下的部队如数家珍,说:“二师有三个步兵团,二零一团部署在高淳、溧水一线,主要防范天京的太平军、清军江南大营。

“二零二团部署在宁国府,主要保障南翼安全,确保从皖南进入江南的通道畅通。

“二零三团部署在沿江一线,从马鞍山直至铜陵,保证我们民军在长江上的生命线。

“另有骑兵团,部署在南陵、繁昌一带,充任机动部队,可以随时支援各处的驻军。

“师直属部队有炮兵营、工兵营、侦察营、辎重营等,本来都部署在芜湖一带。因为何部长正在抓紧开采铁矿,所以便把工兵营全部,包括炮兵营、辎重营等一部分调到了铁矿,帮助采矿。”

二师是民军的四大主力师,如今有一万两千人,兵强马壮。

民军以团为基本作战单元,每团编制两千人。二师从二零一团编起,编有第二零一、二零二、二零三步兵团,及第二一骑兵团。

民军已经摆脱了早期的困窘局面,兵力、装备、后勤都很充足。三个主力团各自有三千人,远远超编。

陈城点头,说:“你部署的很好,跟我预想中的差不多。有什么困难吗?”

姚湾说:“军长,主要是编制上的问题。不敢隐瞒军长,二师编制一万人,对外宣传一万两千人,后勤部也核发一万两千人的饷粮。但实际上,战斗人员已有一万四千人,再加上随军的军夫杂役,总数已有两万人了。即便这样,我时常仍有人力马不足之感。”

姚湾说的是事实,也很难解。

陈城说:“这个事情我听说过了。问题的症结在于民军军政不分,部队要承担太多行政的事务,占用了很多部队资源。你估计一下,你们实际可用于作战的人数有多少?”

姚湾盘算片刻,说:“战斗人员实有一万四千人。军屯、行政、诉讼、收税、教育、港口巡防、开矿等各方面都要依靠部队承担。就二师来说,承担这些功能至少需要四千人,部队可用于战斗的人员不超过一万人。”

荷田插话道:“军政统一,有利于政令畅通,提高组织效率。这是优点,但缺点也很明显。就像你刚才所说,势必会挤占部队资源,导致部队组织臃肿。”

陈城并不急着发表看法,反而问姚湾:“你觉得是军政分开好,还是继续维持现在的局面?”

姚湾说:“我觉得还是分开的好,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。部队的专业是打仗,自然要聚精会神搞打仗。譬如这教育、诉讼等,与部队关系不大,让部队办也难以办好。”

陈城连连点头,说:“你这个建议很好。军政分开,本来要割部队的肉。你主动提出来,可见是出于公心,心里装着大局。”

见自己得到军长表扬,姚湾心生感激,说:“我被军长提拔为师长,占着高位,自然不能只算计自己的得失。”

陈城说:“这件事,我还有些顾虑。第一,虽说战事告一段落,但局势仍然紧张,随时都可能暴发大战。骤然推行军政分离,不利于你们调配全部战争资源。

“第二,我们已与太平军决裂,虽然已向清廷示好,但咸丰仍然模棱两可,不肯招纳我们。假如我们推行军政分离,势必要确立官职名号,设置政府。别人会说我们有异志,咸丰也会更加猜忌。”

姚湾见陈城说出两个缘由,以为陈城不愿分离军政,便说:“军长考虑得深远,统揽全局。我只想着芜湖这一片地方,没考虑到民军大局,不揣冒昧提出了不成熟的建议……”

陈城见姚湾误会了自己的意思,连忙打断他说:“军政分离是大势所趋。你们二师镇守芜湖,最近相对宁静,没什么战事。我想请你在芜湖搞个军政分离的试点,总结经验教训。再过几年,等时局稳定了,我们就在全部辖区里分离军政。民军专心打仗,政府专心建设。”

姚湾大喜,连忙应允。他说:“军长英明,我一定认真搞试点,决不辜负军长的期待。”

陈城和荷田哈哈大笑。荷田说:“何兆武正在芜湖镜内开采铁矿,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,关系到民军的盛衰成败。你们二师驻防芜湖,你一定要配合好何兆武。这是当前你们皖南民军的头等大事,你一定要重视。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