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挞清> 第108章 采矿炼钢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08章 采矿炼钢(1 / 2)

几天以后,“雏鹰号”和“鲲鹏号”沿江而上,穿越天京,直达芜湖。

芜湖是民军的另一大基地。1853年,民军抵达铜陵,从此有了根据地。1855年,清军袭占芜湖。罗大纲率太平军复争芜湖,在芜湖战场上诈死。民军姚湾部支援罗大纲,乘势夺下芜湖。

1856年,民军夺下江阴,把军部迁往江阴,留下何兆武和姚湾镇守芜湖、铜陵。

何兆武在铜陵经营已久。他乘着太平军和清军征战不休,先后占领宁国府、池州府、徽州府,向南一直到达休宁、广德一线,几乎占领了整个皖南。

民军在皖南有两支主力部队,即李想的三师、姚湾的二师。三师驻池州,与安庆的太平军石达开部近在咫尺,隔江对峙。二师驻芜湖,向东直至溧水、高淳,与清军江南大营、天京的太平军对峙。

三师的防区包括徽州府和池州府。二师的防区包括芜湖直隶州、宁国府。两师都已超编,各有一万两千名士卒,武器精良。

何兆武仍驻铜陵。铜陵虽是个小县,民军却在此经营多年,堪称民军的龙兴之地。枪炮厂、采铜厂、制钱厂等重要工厂设施都已运转多年,也都散布在铜陵县内。

短短几年内,民军异军突起,足令清军、太平军闻风丧胆。陈城带兵在外征战,与曾国藩、杨秀清等人巧妙周旋,居功最伟。

但若论襄助之功,则应以何兆武为首。他坐镇铜陵,辅佐荷田留守后方,为前线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武器弹药,为魔都工厂提供金钱、人力上的支持。

如今兵荒马乱,手上有兵,位子才能坐得稳。何兆武原本也有一支嫡系武装。但陈城见他身兼部队长官和后勤部长,担心他尾大不掉,夺去了他的部队,让他专任后勤部长。

后勤部属下的各类工厂,聘用工人三万余人,但毕竟不是正规部队,不能临阵打仗。

何兆武毫无怨言,把一门心思扑在后勤部上,全力支持民军大局。为此,陈城颇有些过意不去。这次陈城率领战舰视察皖南,第一站便去铜陵见何兆武。

何兆武已经得到消息,老早就在铜陵码头处等候。

何兆武见到“鲲鹏号”,心中十分高兴,说:“我们民军有了‘鲲鹏号’这样的巨舰,从此可以无敌于长江矣。”

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堆煤场,说:“我们后勤部已经在铜陵、江阴、魔都建立了三处补给站,可以为战舰提供食物、燃料、维修等服务。”

陈城十分高兴,拍拍何兆武的肩膀以示亲昵,说:“兆武作后勤部长,我最放心。凡事你都考虑得很周全,不需我们操心。”

何兆武说:“这都是我们份内的事,本就应该做好。”他把目光转向荷田,说:“前些日子军长和主任大婚,我在铜陵分身乏术,未能亲临参加,实在抱歉得很。”

荷田在铜陵留守时,有一段时间和何兆武明争暗斗,互不相让。后来,陈城把何兆武的部队调到西征战场上,何兆武总算服了荷田。

荷田说:“我们本想邀请你的,但婚礼办得匆忙,也办得简单,也就没打扰你。再说了,你重任在肩,哪能轻易脱离岗位。”

铜陵是民军的龙兴之地。自从民军占领铜陵后,铜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俨然已经成为一座日益繁忙的工业小城。

陈城常年在外,自从西征之后,就很少再回铜陵了,此刻也好奇地张望起来。

很多地方都变了。本来是一片荒芜的江岸,此时成为繁忙的商船码头。不少洋船在长江上等待装货,预备购买民军新研制的火炮。

于是,何兆武带大家参观港口码头,一边向他们介绍码头的演变。铜陵港位于老洲上游。这里长江航道变窄,江水很深,岸基是坚固的岩石,很适合作港口。

走到一处正在兴建的碉堡前,何兆武介绍说:“我们准备在这里修筑三个炮台,作为港口的防御设施,防止敌人进攻码头。”

陈城点头,说:“港口码头很重要,布置炮台是很有必要的。”

炮台还未完工,使用砖木结构,只有一个雏形。

陈城问他:“混凝土研制成功了吗?”

何兆武答道:“研制成功了,但还来不及组织生产。这炮台又是急切需要的,所以暂时仍用砖木结构。”

陈城指着炮台上的射孔说:“这么小的射孔,是机枪用的吗?”

何兆武说:“是的。自动步枪和机枪都卡在枪管上。我们已经研制出来自动步枪和机枪了,只是枪管寿命太短,又容易炸膛。”

陈城没有说话,若有所思地看着炮台。

荷田问:“芜湖那边的铁矿投产了吗?”

何兆武说:“已经投产了。我把三师和二师的工兵营都请调过来了,又煤矿那边调来两千名熟悉工人,帮忙修筑道路,挖掘矿井。。现在芜湖铁矿刚开采没多久,每天能采铁矿五百吨。”

何兆武近来主抓芜湖的铁矿生产,因为钢铁工业是近代一切工业的基础。而当下的枪炮、造船等产业进展缓慢,很大的原因在于钢铁方面存在很大短板。

魔都那边的研究院正在攻关炼钢技术。何兆武这边,必须加紧开采铁矿。民军对钢铁的需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