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挞清> 第33章 对话左宗棠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3章 对话左宗棠(1 / 2)

刘文秀送彭玉麟回营,顺利见到曾国藩。但曾国藩防范甚严,不愿与刘文秀过多接触,以免贻人口实。

他对儒家义理之说深信不疑,认为火军不过是以讹传讹。他尊重彭玉麟的为人,却对彭玉麟过度推崇火军的看法不以为然。

出于礼貌,曾国藩回了封亲笔信。信中先是骂太平军荼毒生灵、蹂躏州县、诋毁圣学、崇信邪教,奉劝火军不要与太平军同流合污。

又自言信奉“敬鬼神而远之”。若真的有火星人,即便同文同种,曾国藩也不敢妄自接触,必定先奏明圣上,请圣上裁夺。

最后,曾国藩威胁道,湘军已经包围了城陵矶。火军仰仗太平军接济粮草,但武昌的太平军已是自身难保。请陈城识时务,不要与湘军为敌,早日从城际矶撤退。

刘文秀悻悻而归,倒也有意外收获。他在岳州湘军大营里遇到了左宗棠。左宗棠没有功名,身负不世之才,日后收复新疆,抵御沙俄侵略,稳固西北塞防,为近代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但此时,左宗棠仅是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下的小小师爷。他太有才干,连精明老练的骆秉章都非常信任他,把全省军政刑名大事委于他一人。湖南官场只知有左师爷,不知有巡抚。

刘文秀送彭玉麟回营时,碰到左宗棠正代表湖南官场慰问湘军。

左宗棠力劝曾国藩和火军接触,争取火军反正。但曾国藩太谨慎,之前又因为编练湘勇而频遭讥议,更害怕背上通敌、挟寇自重的骂名。

曾国藩胆小怕事,恃才傲物又没有功名的左宗棠则没那么束手束脚了。

左宗棠指责曾国藩瞻前顾后,表示自己要深入虎穴,面见陈城,剖析利害,请火军弃暗投明。

众人皆劝他,说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公,担心左宗棠遭遇不测。又说左宗棠虽是白身,但深受巡抚信任,身悬巡抚大印。左公一举一动,在别人看来都代表了巡抚。

总之,除了彭玉麟,大家都不相信火军,也不愿左宗棠拜会陈城。

刘文秀大笑,说不用亲身赴营,火军有千里耳,可以千里传音。

众皆愕然,反要刘文秀现场给他们演示。

刘文秀说自己不是火星人,原本是枞阳县的读书人,也是桐城派大家刘大櫆的族人。若众人不信,他可以隔日请陈城拿出千里耳装置,隔空与湘军对话。

幕僚们议论纷纷。曾国藩不胜其扰,客气地请刘文秀离去。

曾国藩不愿与火军接触。他自恃湘军连克湘潭、岳州等重镇,又以为火军势单力孤,局促在城陵矶一隅。形势有利于湘军,不利于火军。刘文秀到岳州试探湘军态度,正验证了陈城的心虚。

至于手机、千里耳、血滴子等物,分明是彭玉麟受了诓骗。大概是火军的火炮震晕了彭玉麟,令彭玉麟有些糊涂。

即便这些天外之物是真的,火军也不可能大量持有,消耗一分损失一分,不能作长久计。只要湘军加紧围困,火军弹尽粮绝,必定不战自溃。

8月底,湘军对火军试探性进攻。一路水军沿洞庭湖北上,压迫城陵矶。一路陆军绕至城陵矶东侧二十里的五尖山,试图切断火军陆上退路。

这时候,火军水营战船不多,难以抵御湘军水师。只得借助城陵矶上的炮火封锁水面。“雏鹰号”固然无敌,但要兼顾长江和洞庭湖水面,顾此失彼,消耗的炮弹得不到补充。

五尖山由三团长李想驻守,配有一门无后座力炮。湘军并不打算夺取五尖山,稍作战斗便撤军,引军在五尖山东侧二里处筑营。他们显然想彻底切断火军陆上退路,从而困死火军。

李想派兵冲击湘军营垒,湘军稍作抵抗,撤到十里外重新扎营。李想兵力不敷,不敢追击,只好把兵力收缩回五尖山。

李想驭军不严,经此一役,大批士卒逃亡,原本两千人的队伍只剩一千两百人。无奈之下,他只好借助严刑峻法,严厉惩处开小差的兵士,才总算稳住了局面。

形势严峻,若任由这样僵持下去。假如武昌方面的石凤魁掐断粮草,火军必将不战自乱。

实际上,石凤魁供应的粮草已经开始下降了。说起来,是因为湘军水师骚扰江面,太平军的船只不能及时到达。实际上,还是因为石凤魁有心刁难陈城。

形势已然变化,湘军主动,火军被动。湘军处于不败之地,火军则有溃败之虞。

陈城只好主动联络左宗棠。幸好左宗棠仍在岳州,距离城陵矶不远。

刘文秀再次来到岳州,请左宗棠居中斡旋。左宗棠一向自命不凡,耻在曾国藩之下,喜欢与曾国藩唱反调。曾国藩不愿意与火军接触,左宗棠却认为非与火军接触不可。

直属团副团长姚湾随同刘文秀访左,携带一部短波电台,这就是火军的千里耳了。

姚湾简单操作一番,左宗棠果然听到了陈城的声音。他大为惊奇,始知火军之事非假,始知中国落后于洋人多矣,而洋人落后于火星国又多矣。

感叹之余,左宗棠旋即进入正题,问陈城道:“火军果真愿意保持中立,也不愿侵占中华领土吗?”

话筒外传来陈城的声音,只听他说:“当然。大家同文同种,旁边的姚湾就是火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