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其他类型>魏晋干饭人> 第1317章 第二代技术更新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317章 第二代技术更新(2 / 3)

,傅庭涵便解释道:“他们听说这次还有太后陪同,所以都收敛了许多,就是争执都轻声细语的。”</br>“所以要是我来,他们就不收敛了?”</br>傅庭涵:“你常来,他们在意不过来。”</br>他们做出了新的纺机和织机,它比原来的纺织机小了近一倍,但纱锭却增加了,现在的纺机足有四十八个。</br>傅庭涵道:“就以纺麻为例,之前的改出来的纺机有二十个纱锭,一天可以纺麻线二十五斤,现在却可以纺麻六十斤。而非我们改造前的纺机,普遍只有两到五枚纱锭,一天最多可以纺纱三斤,而且,通用的纺机还是以手摇为主,现在我们还是延续上一次的改良,用脚踏。”</br>虽然早在永嘉元年那一年傅庭涵就改良了纺机和织机,也没有拒绝技术外流,但新纺机和新织机还是只在小范围内传播,并没有普及来。</br>赵含章让各地县衙做过统计,目前第一代改良纺织机最多的是豫州,但也只占户口的百分之二十,然后是蜀地。</br>蜀地的新式纺织机是诸传带去的,听说他买了十架纺机和织机,千辛万苦运到蜀地后就让人拆了两架,让工匠照着仿制。</br>但蜀地的占比也不高,只有一些大户人家和少部分中等收入的人家换上了新的纺织机。</br>占有率这么小,有好处也有坏处。</br>好处是,推广第二代新的纺织机损失会小很多,更换通用的纺织机成本会降低;</br>坏处是,第一代都那么难推广,何况第二代呢?</br>赵含章问:“质量怎么样?纺机和织机贵重,一户人家可能买一台要用十年,甚至几十年的时间,平时只更换纱锭之类的零部件。”</br>傅庭涵道:“我们连着用了三天,目前没有发现大的问题,但有些地方还需要稍加改进。”</br>他让人坐下纺纱,然后给赵含章指出有问题的地方,“我们纺线的纤维有四种,除了蚕丝是长纤维外,其余的毛、麻和棉都属于短纤维,我觉得它织出来的线对于蚕丝来说略粗,不利于精美布料的织造,我想从纱锭上入手,可以再做一套可替换的纱锭,当需要细线时,用一套纱锭,需要粗线时,用另一套纱锭。”</br>赵含章:“一般百姓家中很少有人能够去替换纱锭吧?”</br>“不错,要换一次纱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,而且普通百姓家可能还不会换,得请工匠上门,又是一笔花销,所以我想做一个可以粗细转换的纱锭,这样一来会节省很多更换的时间和成本。”</br>赵含章:“做出来了吗?”</br>傅庭涵:“已经有头绪了。”</br>一旁的工匠连忙道:“陛下,我等皆认为这种粗细都可的纱锭不是那么重要,因为民间养蚕的人多集中在豫州、荆州和蜀地,蚕农一般为了省力,就不会再种麻,都是将蚕丝和绸缎卖出去后再转手从别人手中购进麻线或麻布,所以纺机只需做两种就可,一种标明是细线纱锭,一种是粗线纱锭。”</br>赵含章:“有的人家不仅绸缎要做细线,棉麻也要做细线呢?”</br>工匠就笑道:“这个问题傅尚书也提过,但我等试验过,这粗线纱锭纺出来的麻线,只要稍加技巧就可以细一半,这个织娘们都会,不然麻布为何分粗细两种呢?”</br>“傅尚书之所以想琢磨细线纱锭,是因为蚕丝可以做得更细,一些珍贵的绸缎锦需要的线极细,通用的纱锭这才不能满足,可依下臣看,这世上会用这种纺机的人本来就极少,我们工部是要做,却没必要在民间推广。”</br>赵含章明白了,“细纱锭是有针对性的售卖,用者极少。”</br>工匠点头。</br>一旁的傅庭涵欲言又止。</br>赵含章知道他想说什么。</br>现在养蚕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豫州、荆州和蜀地一带,但后世他们熟知的养蚕地区是江南。</br>而现在的江南经济和技术发展都远比不上中原一带,他们的绸缎产量并不高,精美的,可以得到全国认可的更是少之又少。</br>但现在有电台,她还要修路,将来南北交流会越来越频繁,加上青州和光州的码头已经建成,将来国内的布料会源源不断的销售出去。</br>江南一定会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。</br>既然一台纺纱机这么贵重,他就想一步到位,为将来考虑,不让百姓因为更新换代而重复花钱。</br>赵含章沉吟片刻问,“你有算过一个双功能的纱锭寿命是多久吗?”</br>傅庭涵:“比现在我们用的纱锭寿命减少三分之一。”</br>赵含章就道:“那就依照大匠们所言,直接先出两台纺纱机,重点推广粗线纱锭纺纱机。”</br>傅庭涵不解。</br>赵含章就道:“你忘了吗,我们的技术还会进步,难道五年十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