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大唐皇太子> 392章:书院过往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392章:书院过往(1 / 2)

当初,李世民将医学院从灵州迁来长安,初衷就是为了打击李承乾。

对于医学院,皇帝刚开始是不看重的。

郎中嘛,太医院多的是。

况且,医学院的人还都是一些小年轻。

古话说的好,嘴上没毛办事不牢。

行医一道,最忌就是经验浅薄。

要不是因为孙思邈颇有影响力,当初李世民都懒得动医学院。

这种轻视,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。

那一段日子,医学院的日子很不好过。

相反,政务书院倒是如鱼得水。

李承乾制定的三试制度,虽不至于说遴选出来的都是大才,但最起码,也有能主掌一县之资。

当今朝堂,人才济济。

内阁五相,经国济世信手拈来。

各部尚书,才华卓然。

大才之人,大唐不缺。

但基层得州县主官,却是良莠不齐。

大唐若是一棵参天大树的话,那基层官员,就是吸收营养的树根。

树根扎的越深,长得越粗壮,那大树才能愈发繁盛。

未推行新政之前,李世民对基层看的还不是太清楚。

久居庙堂,不知江湖之远。

不知者,则不畏。

以前的皇帝,觉得大唐还是四海升平的。

但当推行新政之后,各地基层爆发出来的问题,令李世民心惊不已。

原以为大唐是稳如泰山。

结果没曾想,却是外强中干千疮百孔。

若是放任下去,估计不用百哉,天下人就要对李氏颇有怨恨了。

此乃亡国之道。

李世民提溜着脑袋才打下了这万世基业。

他自然不愿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大唐逐渐腐烂。

所以,李世民毫不犹豫的借鉴灵州之制,将科举变成了公试。

以往贵家子想要出仕,可以萌荫,可以入国子监,可以举荐……

而寒门子弟只有两条路。

一:科举。

二:依附权贵,被人举荐。

而现在,不论是贵家子还是寒门子弟,想要入仕,只有一条路,参加公试。

大唐的公试,就是后世的国考。

在考过之后,都会被分配官职。

虽然都能吃皇粮了,但在这其中,还分着三六九等。

比如成绩好,一眼就能看出有大才的,会直接分配至中央部门历练。

起点高,以后的上限自然就高。

而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。

大部分的人都还是被授个芝麻绿豆般的小官,而后打发至地方基层当个小科员。

他们若是有本事有才华的话,那便终有出头日。

这两种人才选拔制度,互相贴补。

除了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多大的能力待在多大的位置之余,还能尽量遴选出人才。

但此制也有一个弊端,那就是没办法保证提拔起来的官员能适应其他的岗位。

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啥都会的人终究是少数。

若是不经过系统性的培养,那怕是会变成拔苗助长。

而政务书院这种模式,刚好弥补上了缺失的这一环节。

以后提拔官员,可以先令他们去进修个一年半载。

若是没什么问题,便可委以重任。

若是有什么问题,还能来得及更改。

所以,皇帝对政务书院很看重。

李世民除了亲自担任祭酒一职外,还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拿出了一大笔钱来补贴书院。

而政务书院的人也的确没有辜负皇帝。

只要是从书院出来的人,不论是去了地方还是去了中央。

他们大部分都十分的优秀。

有几个人,甚至已经被朝廷列为了重点培养对象。

尝到甜头之后,李世民更是大手一挥,拿出了超大的一笔钱,以灵州书院为基础,在长安又开设了四家书院。

皇家书院。

大唐书院。

长安书院。

帝国书院。

这四家书院与灵州政务书院并称为五大院。

不论是入仕没入仕的,只要是个读书人,纷纷已入五大院为荣耀。

教育资源是有限的。

五大院多吃多拿,那医学院自然只能喝西北风了。

吃喝拉撒衣食住行,医学院都比不上五大院。

直到某一次,朝中某位大佬突然生疾,在太医院束手无策的时候,孙思邈领着医学院众人亮了相。

本已被太医宣判死刑的大佬,在医学院众人的悉心照料之下,神奇的起死回生。

经此一事,医学院不仅正了名,还出尽了风头。

人皆怕死。

李世民也不例外。

当他见识到医学院的手段和太医院截然不同之后,李世民立马加大了对医学院的扶持力度。

有了充足的钱粮后,医学院众人终于能安心的搞研究钻研医术了。

渐渐的,医学院的风头越来越盛。

身为祭酒,孙思邈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。

身为活神仙,他的名头本来就响亮,而如今借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