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>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> 第30章 十万贯【第三更】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0章 十万贯【第三更】(1 / 3)

吕大临来到横渠镇, 见证了明远是怎样在顷刻之间,就把一座略显破败的老屋,修整得宽敞明亮, 极其适合书院的。

如今正是冬闲时节, 横渠镇的乡民纷纷过来帮手, 换瓦的换瓦, 粉墙的粉墙。转眼间这书院选址的老屋就已经焕然一新。

而明远要做的可远远不止这些。

他带领很多乡民一起,在房舍内都修了“地炉”。这地炉却又和陕西人家常见的“地炉”不太一样, 乃是用砖砌出的空心地炉,烧柴火的地方和出气口都在室外。

吕大临去过明远在长安城里的宅院, 因此晓得, 明远家的地炉也是这样的。天气冷的时候往那“地炉”上一坐,暖呼呼得格外惬意, 室内的空气也很清新, 不会有那炭味儿。

明远一边向吕大临讲解这种“新式”地炉的使用,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嘱:“先生身体不好, 时常咳嗽,想必是肺气受损。冬日里如果将柴炭一类直接放在室内烧,恐怕会损伤肺气。因此小弟特地安排了将地炉的通气口安在室外, 这样一来, 室内的空气不会浑浊, 对先生将养身体有好处……”

吕大临一边听一边点头,一边只觉得这个小师弟尊师重道。

而书院外用作实验“井田”的九顷地也已经准备就绪了。

明远这次花高价买下了呈正方形的九顷土地,土地四周都竖了界碑, 正面写着“横渠书院”, 反面右下角才镌了一个小小的“明”字。吕大临知道这些都是明家的土地, 但明远还是在界碑上镌了“横渠书院”的名号, 令他心里觉得格外熨帖。

这九顷土地中已是沟壑纵横。用来灌溉的水渠已经挖好,田垄将成片的田地分割为整整齐齐的一块又一块。

田中土壤上铺了厚厚一层草木灰,都是乡民们帮忙,为这几顷土地提升地力,肥田用的。

吕大临巡视过一遍,不由对明远刮目相看。

他原本只觉得明远是个基本功扎实,偶尔会语出惊人的小师弟,但现在看来,这位师弟在庶务上简直是一绝,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将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。

当然了,吕大临是端方君子,他可没有想过明远的“钞能力”在书院建设上所取得的作用。

原本明远预估自己要在横渠镇花上2000贯,购置土地的。谁知道结果大大超出预期,待到书院建成,明远满打满算,包括各种材料,人工,以及请帮忙的乡民们喝酒吃饭的钱,估计能花出5000贯。

明远:花钱也是一门技术活啊!

一切稍有眉目之后,明远和吕大临坐下来商讨明春春耕的事。

明远已经托舒家两位舅舅准备下了春小麦的麦种。

谁知吕大临竟然告诉他:张载提出,想要在九顷田地中,留一顷出来种“木棉”。

“木棉”就是棉花。前一阵子明远在长安城里“扫荡”吉贝布,引起了人们对这种作物的关注。不少木棉种子便被送到关西来,凤翔府对此事也有所耳闻,不少农户闻利而动,想要尝试种一种木棉,但不敢种多。

明远怎么也没想到,张载竟然也紧跟“潮流”,想要在他用来实验的“井田”里,种植木棉。

“先生有言道,上古先民,靠井田便能自给自足,不止是食粮,身上衣物也是如此。就算是没有这棉花,先生原也想要种植苎麻的。”吕大临向明远解释。

明远好奇问道:“那先生为什么又愿意试种棉花了呢?”

吕大临见明远问,突然一改平日里古板严肃的表情,冲明远诡诡一笑:“这不,先生想要让‘生产力’提高么!”

明远恍然大悟,拍着前额叫好。

张载说得是,既然有了棉花,产量又高,纺织出的布料质地又好,何必再遵循古法,非桑麻不可呢?

此时此刻,明远终于意识到,他已切实影响到了一位宋时大儒的思想。

这种明悟令明远兴奋不已。

“小弟盼着先生与师兄弟们在横渠镇的‘井田实验’大获成功。”

他大声预祝。

谁知道吕大临却突然皱起眉头:“怎么,远之,你难道不愿意在此地一面读书,一面陪伴先生实验井田吗?”

“这……”

明远瞬间卡了壳。

他瞬间回想起昨晚与系统1127之间的一番对话。

那是系统提醒他:在这个目标时空内,他已经成功地花出去了25000贯,完成了“小目标”十万贯的四分之一。

“亲爱的宿主,您只要努努力,完成花出十万贯的目标,您就将获得离开长安,前往汴京的资格。汴京这座繁华首都,想必能让您的花钱大业更上一层楼啊!”

明远心里清楚,只要他今年冬天能再大手笔地花出一大笔钱,明年开春的时候,他应该就离开京兆府,前往汴京了。自然不可能陪伴张载,守在这宁静致远的横渠镇上,钻研“生产力发展”的大道。

但私心里,明远竟觉得他其实很想留下来。

或许这是因为,留下来能大有可为——现时的大宋,太需要这种钻研了。

但是他到底是背了一亿多贯在身上,要尽快花出去。前往汴京,是他唯一的选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