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奋斗在大明> 第八十八章 石破天惊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八十八章 石破天惊(1 / 2)

第八十八章石破天惊

王畿仅仅微微一顿,周梦臣问题就来。让王畿不得不答。

王畿只能说道:“有。”

这其实是儒学从来的宗旨。儒家从来不是一个不行动的学问,每一大在儒学上造诣很深的人,都必然有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。

这也是儒家给中国人留下的丰厚遗产。

很多人都不自觉,其实从小就理解这些,就好像美国人永远不能理解中国人在战场的自我牺牲精神一般。

几乎每一个大儒都抱着以自己的学问改变世界。

前文也说过,王阳明之所以传立心学,就是要补而今学问之不足,让人人称为圣人。从而让世界成为大同世界,所以,王阳明一生以讲学为第一事,因为他觉得他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,即便到了生命最后关头,也不忘讲学。指着自己的心。对弟子说:“我心光明,亦复何求。”

王畿作为王阳明的学生,这一点也是继承了。如果没有一个高尚的信仰,那么王畿而今功成名就,老老实实在家里修养不好吗?为什么数十年如一日,东奔西走,到处讲学。至死方休?

周梦臣接着追问道:“却不知道,先生想要的天下是什么样子的?”

“无非是大同世界而已。”王畿说道:“重现三代之治?”

周梦臣说道:“如何重现?”

周梦臣语气一句快过一句,一句紧过一句,一步步逼得很紧。简直就好像审问。

王畿在周梦臣气场之下,陷入了周梦臣的节奏。此刻王畿一时间语塞,回答不上来了。

周梦臣不给王畿反应与思考的时间,说道:“这就是儒门与佛门之别,儒门有致大同于天下之心,而佛门没有,先生还是去剃度吧。”

王畿立即强硬的说道:“如何说没有?本门之学,在于治人心,人心既治?大同还能不到吗?”

周梦臣说道:“宋儒就是这样想的,于是在崖山上跳了海。”

周梦臣此言一出,所有人都愣住了。连王畿都闭住了呼吸。

因为周梦臣很简单的一句话,蕴含了太多的含义了。

程朱理学就是宋儒的学问。而今大家都知道朱子学已经不足以治国了。但是科举考试依然考的是这个,国家依然支持程朱理学,大家也只能私下研究也在查漏补缺的范围之内,从来没有一个人如周梦臣这样,如此强硬的否定理学,并将理学与宋亡划上等号。

这简直是石破天惊。

这就是周梦臣想到的办法。

周梦臣已经明白,将辩驳局限于儒学,确定的说是理学之内,他是没有赢的把握的。这种情况,就好像打仗的时候,遇见一个坚固的防线,正面没有办法突破,该怎么办?

德国人已经给了解决方法,那就是绕过去啊。

周梦臣就选择绕过去,他是怎么绕过去的。那就是将理学一下子也否定了,将战场设立在理学之外,不将理学否定了,周梦臣只能与王畿在这个小圈子里面争论。只有否定了理学,周梦臣才能用更广阔的思维,更高纬度的思想,来打击王畿。

周梦臣否定理学之后,其实是否定了理学一直以来的路线,那就是治天下就是治人心,人人向善,则大同世界就到了,三代之治,也就到了。

这其实是理学最大的问题。

汉唐之际的儒家,其实对社会问题是有解决方案的。这个解决方案的成果,就是府兵制,府兵制的思想,就是从井田制之中衍生出来的,经过无数大儒的修订,最后成功的。从而奠定了隋唐大帝国。

但是理学有这样的方案吗?没有。

王安石是有的。但是王安石变法之后,就被打入异端,王安石的王学,也只能在故纸堆之中看到了。

在周梦臣看来,这不是心学的问题,而是理学根子上的问题,就是务虚不务实。而且王阳明本质上在野的学者。他也没有办法,在朝政上指手画脚。于是他能做到,只能退而求治心之道,教化之道。

对于实际事务,王阳明并不是没有手段与想法的。

所以,周梦臣而今这个问题,问王阳明。王阳明有得是办法,有得是想法。但是王畿就不一样了。王畿在太聪明,导致他一直在飘,特别是王阳明走后,没有王阳明的提点,他其实飘到天上去了。

所以才提出了佛门之真意,乃儒门之大略这样让很多人听了不舒服的话。

至于怎么脚踏实地的做事?不,只要想想如何脚踏实地的做事,王畿都做不到。

周梦臣相信,只要将王畿从他自己熟悉的战场,拉到周梦臣熟悉的战场,治国之道,历史之学,乃至于实际的办事能力,也就是所谓的实务,实学之中。

他是可以吊打王畿的。

当然了,这样一来,周梦臣的敌人就更多。

如果在这之前,周梦臣的敌人仅仅是心学而已。而今周梦臣面对的是除却周梦臣气学之外的所有儒家学派,因为大家都是理学传承。

这也是他们无奈之处。虽然一个劲觉得理学不行了。但是大家的学问还是局限于理学之内,不能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建立起新的学问体系。

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如此。

周梦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