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奋斗在大明> 第五十三章 周长亭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五十三章 周长亭(1 / 2)

第五十三章周长亭

塞外的风还没有吹到北京。

但是长亭的风已经吹到了周梦臣身上。

几乎一日之间,周梦臣就有一个新号,就是长亭先生。

好的作品即便是发酵也是需要时间的。

如果等这送别自己的发酵,要一两月,甚至一两年,才传播开来,这才是正常的情况。但是夏言为周梦臣搭建舞台之后,几乎一夜之间,京城官场都在风传送别。

很快就成为京师风月之地的首选爆款。如果谁在夜里从烟花之地路过,准能听见这一首送别。

甚至不仅仅在士大夫之中流传,也因为通俗易懂,便于传唱,乃至于北京城的老百姓们也都在唱,大有凡有井水者,皆有周词的意味。

甚至周梦臣都不大明白,为什么会这么爆火。

这其实是有原因的。

这个原因就远了。

首先在北宋年间,词都是能唱的。但是到了南宋之后,就变成了文人词,李清照就吐槽某些人的词都不能唱了。

这种情况流传之后,在明朝更如此。

明朝流传各种曲子,甚至有士大夫度曲。看上去很高雅,但是奈何老百姓不喜欢。特别是一些曲子都时候套用前朝的旧调,倒不是说不好,但是听众的口味是会变的。很多东西,一旦高雅起来,似乎就脱离群众了。

所以士大夫喜欢的词曲与百姓的曲词是有差别的。

当然了,这也不是完全不交际的。甚至很多民间小曲,传播广了就夺了正统曲子的词牌。两者之间,也有很多文人都模仿民间的民歌做词,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徐渭。

说到底,双方之间是有察觉的。就好像是网文与纯文学之间的差别一般。

周梦臣的送别,其实很难分类的,从格式上可以说是词。从曲调上,又是另度新曲。说是新词不错,但说是曲,也不错。甚至在音乐上有很大的突破,那种自由度说民歌也没有什么问题。

一时间好像打通了上下阶层的欣赏阀门,做到了雅俗共享。

在加夏言抬举,自然没有人说不好的。

顿时周梦臣暴得大名,一下子在整个北京,乃至于整个天下传开了。

当然了,这种声誉暴涨,也不仅仅是这一个词的作用,毕竟在很多士大夫耳朵之中,周梦臣这两年出现的频率也不算低,大家也都听着耳熟。只是送别这一首词一下子将周梦臣的名声推上的高潮。

毕竟一个阴阳官精通天文历算营造火器等等。士大夫们知道,不过是鼻子一哼,哦,一个工匠之才。

但是而今周梦臣有进士出身,虽然名次低了一些,但是进士毕竟是进士,又有一首词传播出去。坐实了周梦臣不仅仅是读书人,而且是读书人之中佼佼者,最少词写的极好。

这个时候,再让人知道周梦臣精通天文历算营造火器云云。所有士大夫都会肃然起敬,认为这是一个大学问家,甚至是一位大儒。

这就是不同身份认同,带来不同评价体系。

周长亭的别号,也就是这样来了。

虽然周梦臣年纪不大,但是大家都觉得学问精神,都不会称呼名字,但是称呼字,很多人关系还没有到那个程度。不知道谁先称呼一声长亭先生。于是,周梦臣第一个别号就有了。

周长亭。

此刻的周梦臣似乎根本不习惯这种改变。

看着眼前的一封封请帖发愣,张居正过来一看,拿起一封念道:“今日城西荷花开矣,特请长亭先生赏荷。李攀龙上。”张居正说道:“哎呀,不得了了。连李攀龙都上门请教。”

周梦臣说道:“张兄,你还来这说我。我什么底子,你不知道。在音律上或许有些见底,但是这一首词,实在是我搜肠刮肚,不知道准备了多少年的一首,除此之外,再无存货了,我如果去了。还不是丢人现眼吗?”

张居正看了周梦臣说道:“是吗?我怎么不知道?说实话,你将文字雕琢着毫无烟火之气,这种手法,实在是令我匪夷所思,如果我不知道你的为人,定然以为是------”

周梦臣心中一突,说道:“定然以为什么?”

张居正说道:“还用我说,你也该知道的。而今外面不是没有议论之声。只是夏阁老为你发声,而今没有人说而已。”

周梦臣立即皱眉说道:“这怎么办?”他立即觉得这话不妥,说道:“我的水平我知道,这一首词,估计是我平生不可逾越的佳作了,将来是要刻在墓碑上的。将来如果被人质疑,我担心说不过他们。”

张居正深深看了周梦臣一眼,其实周梦臣这番话,还是有漏洞的。但是张居正没有去计较。他想来,也觉得周梦臣不大可能是抄袭的。

毕竟要抄袭,要想枪手吧。

谁会给周梦臣当枪啊?

在张居正看来,周梦臣身边有这种文学水平的,也只有他张居正,与瞿景淳。

而张居正与周梦臣的关系更亲密。如果周梦臣真要非这样做不可的时候,定然会找他张某人。

既然找不到抄袭的对象,虽然有些不可思议,但是这一首词真是周梦臣写的。毕竟文学史上,很多不可能的人写出不可能的句子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