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皇明皇太孙> 579 人才辈出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579 人才辈出(2 / 3)

气了,差一点就要沦为可有可无的境地了。

要是后宫的妃嫔争宠,老朱有些时候会自得,但是更多地还是厌烦。可是自己的嫡长孙和嫡长重孙争宠,老朱心里就是熨帖和开心了,这就是属于他的天伦之乐。

这些事情,可能也就是老朱真正的享受吧,他现在也确实是非常享受这样的一种天伦之乐。

在老朱这边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时候,朱允煐还在奉天殿主持着早朝呢。这一年到头的也没闲下来的时候,现在还在讨论着各种政事呢。

尤其是眼看这就要到了春耕的时间段了,自然也就意味着朱允煐和文武百官需要对于这件事情更加在意。农耕文明国家对于土地本身就热情、执着,更何况粮食安全也事关一个国家的根基。

所以说朱允煐现在十足的认真,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。方方面面的事情,也确实需要安排好,大明的君臣可不只是说说而已。

核定土地面积暂且不说,这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。也需要工部、户部做好统计,包括农具、耕牛等等,这都是需要有着足够的数量。如果哪里缺口大了,朝廷得想办法。

也需要考虑种粮的问题,虽然这几年大明富裕了不少,可是实际情况就是大明朝还有一些百姓吃不饱。尤其是在一个冬天后,很多的百姓现在家里也没有了存粮。

在这个阶段,大部分家庭都是一餐两顿,不要说什么肉了,白米饭、馒头什么的,也不可能敞开吃。这段时间得节约着,或许等到新粮入库的时候,才可以稍微的饱餐一顿。

很明显,这个时候朝廷也需要稍微兜底一下了,要确保百姓有种粮啊。

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在这个‘青黄不接’的时候,一些百姓只能向富户、地主借种粮。如果这个时候被巧取豪夺,或者是有着极高的利息,百姓的日子就会越来越难过了。

这其实也就要求大明朝的官府要去严厉的打击这样的一些行为,包括一些地方官吏说不定就要同流合污了。甚至是将朝廷设立的一些官方的‘粮站’种粮低价卖出,或者是高价转手等等,这样中饱私囊的事情也需要小心。

其实不只是明朝,很多的朝代也都是会在春耕的时候为一些百姓低价、低利息提供种粮。

只是问题就出在这里,历朝历代也从来都不缺贪官污吏。再好的政策到了他们那里,他们就可以解读出来不同的含义,不在乎江山社稷或者百姓,只是想着自己的私利。

朱允煐也明白,在大明朝也不可能完全根除这样的事情。那就只能是严厉打击了,就算比不上洪武皇帝,英示皇帝在一些事情上也确实不会手下留情。

这就需要锦衣卫、东厂的探子们注意收集消息了,吏部、户部、工部,也都需要在这些事情上投入关注。刑部、都察院、大理寺这三法司,在碰到这样的事情时就要更加严厉的打击。

事关国政,自然不能有任何的马虎,再严厉一点都不为过。毕竟大明才勉强摆脱大面积饥饿,现在还算不上真的衣食无忧。

更何况接下来朱允煐还要持续用兵,这人吃马嚼的,自然也就意味着朱允煐需要更加的在意粮食安全的事情了,谁敢给他添堵,英示皇帝就敢拿那些贪官污吏、地主豪绅的全家发落。

有着英示皇帝这样一个严格的皇帝,群臣们自然也就心里有数了,他们知道自己的立场。

有人其实是很好奇的,比如说凤阳府这个曾经在华夏历史上没有太多存在感的地方,为何会忽然间涌现出来一大批英才,好像这些人天生的使命就是帮老朱打天下的。

要知道以前的凤阳府不是什么文华之地,也不是什么武将辈出的地方。但是在老朱崛起后,一大批泥腿子成为了顶级将领,甚至涌现出徐达这样在整个历史上也算得上出类拔萃的天生帅才,这一位也是不折不扣的泥腿子。

其实朱允煐也明白,这也算得上是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’,老朱确实带领着一大票人青史留名,他们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,他们在实战当中提高。

最主要的还是老朱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,所以他的那些同乡们也就需要不断努力,这样才可以跟上老朱前进的脚步,这样才可以在沙场活下来、留下名姓。

当一代雄主有抱负的时候,朝堂上自然也就有着一大票能臣干吏,一个个的看起来也都是有着济世之才。

可是一旦坐在龙椅上的是昏君,那么朝堂上自然也就不缺少奸小了,就不缺少一些谄媚之臣了。

在洪武朝的时候,算得上英才辈出。除了那些帮着老朱打天下的能臣干吏之外,也涌现出来了很多帮助老朱将乱世治理为治世的臣子,这些人也都是有本事的。

现如今在英示朝,虽然少了很多开国功勋,不过也确实还有不少贤臣、能臣,也慢慢的出现了一批比较有潜力的官员。

就像英示皇帝诗中所言,‘江山代有才人出、各领风骚数百年’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这些官员们也要接过前辈们的使命,继续前行。

在英示朝,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庸臣或者一些所谓的奸臣,但是这些人毕竟不是主流。甚至这些人被朱允煐刻意保护、留用,作为皇帝,也需要一些个奸臣去搅浑水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