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科幻灵异>[三国]穿越后我开启了病弱主公路线> 第101章 烽火不熄主公的野望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01章 烽火不熄主公的野望。(1 / 4)

*

原焕今天大早带着袁璟来书院, 除了让他来见见书院里的几位先,还有就是让外面那些读书人知道, 邺城书院不光是座书院,更是他们出仕为官的踏板。

朝廷无力掌控郡县,大汉已经四分五裂,察举制即将走到尽头,不想像历史上那样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到中原,最需要改的就是选官制。

隋唐的科举制在后世看来弊端很大,但是对现在来说,既能抑制豪门世的势力,又能扩大官吏的来源,选拔的时候不像九品中正制那样只看出身, 而是更看重成绩, 这样不管是对掌权者还是对百姓来说,都比世大族把持官场好。

冀州现在办大踏步跨到科举选官,为了不引起天下世族的反击, 只能像现在这样温水煮青蛙, 用人之处太多, 手下的人才远远不够,就算他们有荀彧这样交友极其广泛的人在,能请过来的人有限。

主动来投的人的确不少, 但是那些人良莠不齐, 放到郡县中能无功无过都是难得,更不用说能作出什成就。

官府征召只能征召有名有姓的大儒名士,那些有才华却籍籍无名的人只能埋在乡野之间,有奇遇加身,可能辈子都这埋下去。

——权不下县, 县下惟宗族,宗族皆自治,自治靠伦理,伦理靠乡绅。【1】秦晖的《传统□□的乡村基础控制》

皇权不下乡,朝廷强势的时候,上至刺史太守,下至县令,都由皇帝亲自任命,而朝廷弱势,地方势力又会重新坐大。

皇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琢磨了不少子,察举的科目常见的有孝廉、茂才、贤良方正等,同时还有堆不常见的名目,什阴阳灾异孝弟力田,只要有才能,皇帝现编都能编出个名目来任官。

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任何政策实施下去都可能变成当权者完全想象不到的模样,皇帝想要察举选官来加强中央集权,底下人不想让皇帝『插』手管那多,来二去就变成了另个死循环。

察举察举,说是皇帝来选举人才,但是皇帝不可能亲自跑去地方选人,掌握察举权利的还是地方的官,他们选官的时候重视门第族望,你选我我选你,选来选去还是那些人。

累世公卿的大族怎出现的?就这出现的。

名门望族怎着都不会吃亏,他们进而入朝为官,退就在地方成为豪强,怎都不会委屈自,就算后来察举制变成九品中正制,是换汤不换『药』,内里还是个样。

负责品评的中正官出身名门,评列九品察访士人当然偏名门子弟,官场的垄断不是朝夕形成的,想要打破这个垄断只能趁着『乱』世,要是赶在太平盛世来做这些,有足够的本事,盛世能被搞成『乱』世。

原焕自认为那大本事,只能庆幸身处在大争是大变之世。

寒门子弟出仕艰难,世子不容易,州郡各自为政,想走举孝廉为官的路子不容易,而被州郡征召,显然又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,最要命的是,州郡的长官不定愿意征召他们。

大汉十三州,各州的州牧刺史都不会是本地人士,自高祖以来,从本地选拔官吏或者直接由乡族来治理基层的制度就已经被打破。

皇帝为了避免州郡官吏徇私,任命官员的时候会特意避出身地,虽然能解决地方豪强势力横行乡里的问题,但是异地为官的传统却代代的留了下来。

想要按着自的想安排人才的去处,首先得有足够的人才才行,要是手上有能用之人,再怎不乐意只能把人派去原籍。

官员异地为官有办完全解决地方豪强势力带来的系列问题,但是不代表他们什都做不小,很明显的点就是,走裙带关系要比之艰难许多。

人情往来的提是要有人情,刺史、郡守空降到地方,就算当地豪族主动示好,他们不敢随随便便把对方当成自人,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长官可以趁机扩大关系网,刚正不阿耿直秉公的长官却不会给他们面子,不管怎说,借走后门的难度都要提高不少。

般刺史、郡守甚至县令上任都会带着自的属官,新官上任三把火,为了保证自的权威要打压当地的豪族,毕竟山不容二虎,地头蛇势力太大,他们这些正经的官还怎树立权威?

各州州牧上任后拉拢当地的大世族来稳住地位,刘表刘焉甚至刘虞走的都是这条路,只是者拉拢的是当地世族,后者拉拢的是附近游牧民族,旦他们站稳脚跟,立刻就会扶持自的势力,

大族的人可以和以样通过族的势力到州郡为官,小族的年轻人赶不上躺儿,想要出仕就要想其他子。

邺城书院明面上只是个书院,郑玄爷子担任院长且有接受任何官职,司马徽和其他几位名士大儒几乎住在藏书楼中,同样不问政事,表面看来和官场有任何关系,但是所有人都知道,从书院中走出去的士人想要进入官场必然比其他人容易得多。

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,州牧大人拿出万卷藏书修建藏书楼,又请来众多名士大儒在书院任教,不可能只是为了让冀州的读书人有地方请教。

天上不会掉馅饼,州牧大人办邺城书院自然有他的用意,以学得武艺货与帝王,现在学得武艺货与州牧,仔细想想,似乎跟着州牧大人更有途。

原焕相信外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