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 34 章(2 / 4)

“方才你说你自愿分文不取卖身进苏家,没这个道理,我给你两贯钱吧。”

经方才一番话,雨来对程氏很是惧怕,连连磕头道:“我不要钱,八少爷救了我哥哥,就算八少爷要我上刀山下油锅我都可以!”

程氏脸色这才和缓几分。

苏辙更是笑着道:“我要你上刀山下油锅做什么?”

“这两贯钱你收下吧,就算你不用,你哥哥也是要抓药吃的。”

雨来,不,应该说是如今已被改名为元宝的雨来这才收下。

既卖身为奴,从前的名字肯定是不能用的,这名字是苏辙取的,除了他和元宝喜欢,大家都觉得很俗气。

当苏轼听他家里还有个哥哥时,是眼前一亮:“你哥哥今年几岁?想不想也到我们家当差?”

“如今八郎身边都有随从了,我也想要一个。”

"我与八郎是亲兄弟,你和你哥哥也是亲兄弟,正好正好!"

小孩子都是如此,见到旁人有什么,自己也想要什么。

方才他见苏辙有了随从,若不是想着哥哥该有哥哥的样子,定要将人抢过来的。

元宝一听这话是眼前一喜,忙道:“我四哥四鸭从小沉稳,用我爹的话说,他虽然话不多,但想法很周全,可厉害啦!”

程氏索性便道:“如此正好,过几日等着你四哥好了就叫他进府给我瞧一瞧。”

元宝连声答应,喜滋滋跟着常嬷嬷下去了。

接下来的几日里,苏辙依旧与苏老太爷一起前去城郊施粥。

与他预想中一样,程家的粥棚坚持了没几日,别说姜汤和汤药,那粥甚至比从前还清,人端着碗来,恨不得连人脸上的痦子都看的一清二楚。

苏家的粥棚便熬了姜汤分给众人,每人打姜汤时恨不得都要念叨一两句苏家皆是好人。

苏辙自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。

原来早在当初程家给众人提供稠粥时,大家虽觉得不敢相信,但更多的却是高兴。

眉州老百姓可是知道的,自程老太爷死后,那程家就是见钱眼开的商户,要程家拿出几个子儿来做善事,可别杀了程浚的老子娘还要叫他难受。

可郊外的都是些流民,哪里知晓这些事?瞧见程家施粥,是一窝蜂蜂拥而上。

到了晚上,这些人就上吐下泻起来。

原来是如今米价贵,程家既想赚名声又舍不得花银子,所以买的都是些低价的陈米。

在程浚看来,这些流民都是贱民,连草皮都吃,吃点陈米怕什么?

但他不知道的,霉米吃了可是会死人的。

所以翌日一早程之才再想来粥棚作秀时,那些流民是纷涌而上,找他算账,若非有随从在,他的小命就要交代在这些流民手上。

其实就算没有这件事,苏辙想程之才的真面目很快也会暴露于众人跟前的。

他可是听元宝说起过,说程之才与人施粥时不小心碰到流民的碗或手,皆会下意识皱皱眉头。

一个人的言语能骗人。

一个人的行为能骗人。

但一个人的眼神却是骗不了人的。

暂不提程之才一事,苏辙足足在城郊忙到元宵节前一日这才作罢。

在元宵节这一日,苏辙与苏轼兄弟俩人见到了元宝的哥哥四鸭。

别看四鸭的名字取的潦草,但人却如元宝所言是个周全的性子,他一大早就跟在元宝身后进府一趟,郑重给苏辙磕了个头:“……我听元宝说起过您,若是没有您,我早就不在了,就连元宝,只怕也活不长的。”

“您的大恩大德,我们兄弟俩人定不会忘记。”

这话说完,他又拉着元宝一起给苏辙郑重磕了三个头。

苏辙见他言行有度,说起感激之言时是眼中含泪,只觉得这人也还不错。

苏轼也是这般觉得的

,开口便道:“那你可愿留在我身边当差?”

“这样你们兄弟俩人也有个伴。?_[]?来[]&看最新章节&完整章节”

四鸭自是求之不得。

四鸭被改名为来福,与元宝一同在苏家当起差来。

当日下午,苏辙就陪着苏轼前去将抄好的书送给书商,苏轼手中的钱还没捂热乎呢,就还给了苏辙。

故而等着苏轼从书铺出来时,是一声接一声叹气。

苏辙见状,拍拍他的肩膀道:“六哥,你不是说小孩子不能老是叹气?这样显得老气横秋吗?”

“正月里都是在过年,你这样,不好!”

苏轼长长叹了一口气,无奈道:“我心里苦,不叹气实在难受!”

“就好像一个辛勤的农民辛辛苦苦在地里忙活了一年,最后的收成全交了租的感觉!”

苏辙觉得这话很是贴切,顿时哈哈大笑起来。

像这等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感受还真是不错了。

他再次拍了拍苏轼的肩膀道:“这样吧,六哥,今日我请你吃一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