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其他类型>糜汉> 第三百九十三章 汉有白鹿 魏有幼麟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百九十三章 汉有白鹿 魏有幼麟(2 / 3)

为不在战场没有清晰的情报支撑,糜旸并不知道他的这些办法在将来能起到多大的效用。

只不过如果他的办法能给诸葛亮一些启发,那糜旸也觉得是值得的。

反正糜旸也知道纵使没有自己,区区南中的动乱,还真的不足以让诸葛亮感到无可奈何。

在写完相应的办法之后,糜旸又在帛书末尾加上了一句话。

“益州兵力薄弱,若明公南征之时有兵力不足之忧,臣可调派部分梁州精兵协助明公破敌。”

在写完这句话后,糜旸长舒一口气。

临了他又仔细的检查了一遍帛书中的内容。

在自觉没有其他方面的疏漏之后,糜旸喊来了丁封。

丁封作为糜旸的门下督,他一直手持长戟守卫在糜旸的大帐外。

在糜旸的呼喊之下,丁封立马就从大帐外小跑进来。

丁封在进来后见糜旸似乎已经从悲伤中暂时缓过来,心中浮现了喜色。

时至今日,糜旸个人的安危荣辱已经与他的一众属臣深深的捆绑在一起。

糜旸将手中的帛书交到丁封的手中,然后他对着丁封言道“派出快骑,即刻送往成都不得有误。”

丁封尽管不知道帛书中是什么样的内容,但糜旸的嘱咐还是让他意识到手中这封帛书的重要性。

他在对糜旸一拜后,便连忙跑出大帐外寻找信骑去了。

在丁封走后,解决完一件大事的糜旸,便斜靠在软椅上稍作休息。

只是虽然想休息,但糜旸还是不由自主的开始思考起来日他该派何人领兵南下。

正如他在信中所写的那般,益州现在兵力是薄弱的。

在目前大汉三州中,由于梁州与荆州皆是战略要地,所以两州中各有着几万的战兵。

但是近几年来大汉连番大战,几乎将大汉的国力损耗一空。

所以为了保证大汉能好好的休养生息,就在去年在诸葛亮的主持下,益州的不少军士被放归田里。

若将来诸葛亮要南征,益州可能会面临兵力不足的境地。

毕竟益州大本营也需要一部分大军守护。

在这种情况下,糜旸知道他主动提出调兵协助诸葛亮南征的建议,是很有可能会得到诸葛亮的同意的。

糜旸虽将他的大军当做他安身立命的根本,但他也知道他能有今日,离不来刘备对他的倾力提拔。

所以当大汉需要的时候,糜旸也绝对不会做养兵自重的把戏。

既然将来很可能要派遣一部分梁军拿下,那么负责统兵的梁军大将得好好思量一下。

张嶷、丁奉、邓艾、孟达,魏延,吴懿等一个个人名在糜旸的脑海中闪过。

这六位大将是目前糜旸麾下,有资格独自率领一军的将才。

在仔细思量之后,糜旸举起书桉上的毛笔在一张纸上写上了一位大将的名字。

邓艾。

目前在他的六位大将中,也只有邓艾最需要战功来正名了。

在决断好这一件事后,糜旸便靠着软椅上深深的睡去。

他是不可能亲自领军南下的,因为他的敌人是曹魏庭柱曹真。

随着糜旸收到来自成都的消息,在陈仓的杨阜不久后也得知了在成都发生的所有事。

当杨阜得知这个消息后,他一时之间有些不可置信。

刘备与诸葛亮,竟敢如此果决?

当初杨阜向曹真献计,可以通过扰乱益州内部来达到让糜旸离开梁州的目的。

本来在此之前,益州局势都在顺着杨阜的预料发展着。

但让杨阜万万没想到的是,刘备与诸葛亮竟然敢如此果决的,要将益州世家一锅端。

或许常人会以为刘备与诸葛亮会有这样的举动,根本原因在于大朝会上糜竺拿出铁证的举告。

但是杨阜可是在曹魏摸滚打爬数十年的人,对于政治上的理解他远超常人。

刘备是天子,对于天子来说有时有罪无罪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社稷的稳定。

从这点来推断,若是刘备心中不是早就有对益州世家下手的心思的话,那么为了维护社稷的稳定,无论糜竺拿出什么样的铁证,那都是没用的。

或者换句话说,若是曹魏的大朝会上亦出现了一样的事,那么杨阜可以肯定,曹丕是绝对无法像刘备如此果决的。

最后死的只可能是糜竺。

正因为如此,所以才让杨阜感到颇为震惊。

杨阜不认为刘备会不知道他的处置,会给他的江山带来多大的冲击。

但是刘备还是这么做了,那就说明在刘备的心中有着更重要的坚持促使他如此做。

那种坚持是什么呢?

杨阜或许永远都无法理解刘备的行为。

只不过不理解归不理解,杨阜能被曹真倚为智囊,他的智慧是不低的。

在得知刘备政权发生的巨变后,杨阜马上开始思考,他能帮大魏在这场巨变中得到什么样的好处。

在思考的同时,杨阜亦将目光看向了陪侍在侧的一位英武青年。

这位青年正是不久前刚刚到达陈仓的姜维。

以姜母与杨阜的关系,姜维在来到陈仓后肯定是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