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乱世栋梁> 第一百四十六章 火德?水德?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四十六章 火德?水德?(2 / 3)

烧窑的窑工回答“忙得过来”,武祥点点头,转头,对跟着巡营的实习军校生讲解:

“雨季行军打仗,衣物的干燥是个问题,将士们的衣物或者被褥若终日湿漉漉,很容易生病。”

“尤其贴身衣物,若不能保证干爽,皮肤容易沤烂,而干粮等食物也容易发霉,将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住宿,很容易生病。”

他简要的说了一通,有“实习生”举手,得他同意,便问:

“节下,请问这炭窑的搭建,从一开始,就是考虑到连日大雨,将士们的衣物需要大量燃料来生火、烘烤么?”

武祥稍微迟疑了一下,回答:

“是,有备无患,雨季行军作战,尤其要注意囤积燃料,不然,即便是现场砍伐树木,木柴都是湿漉漉的,不好烧不是?”

这解释有道理,实习生们点点头,又问了一些问题,不过,这些问题,都是陪同巡营的将领们来解答。

武祥看着眼前这几个炭窑,想起方才的回答,心中一叹:不是故意隐瞒,实在是关系机密。

此次出征,大军要翻越太行山,攻击河东地区,因为军中配备了火器,所以需要动用大量火药。

那么问题来了:因为火药的用量很大,但经由山路长途运输十分不易,且路上容易出意外,譬如火药意外爆炸,所以,参谋们拟定了一个很特别的方案。

大量的火药,都是到了目的地后,譬如平阳地区,再“现场配制”。

火药的成分对外保密,但“有司”的相关人员清楚其成分:少量的硝、硫磺,大量的木炭。

那么,行军只需要携带大量的硝和硫磺,到了目的地后,现场伐木烧炭,然后用专用设备把木炭研磨成碳粉。

再严格按照配比,“现场配制”火药即可。

如此一来,即解决了大量火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“易爆”的问题,也使得运输队的负担少了许多。

当然,因为沿途要使用火器攻坚,必要的火药携带量还是要保证的。

武祥正要给“实习生”们讲解一些雨季行军作战的注意事项,随行的参谋看了看怀表,低声提醒:“节下,时间差不多了。”

“是么?准备得如何了?”武祥问,参谋回答:“都准备好了。”

武祥点点头,带着实习生们,转到营地西侧,登上新搭建的一个高台上。

高台上有雨棚,所以登台的人们不用担心淋雨。

“大伙应该都已经知道,大雨之后,河水必然上涨的道理。”武祥大声说道,指着西边平阳城,指着平阳城后的汾水。

“谁,能告诉我,河东地区的整体地形,像什么?”

实习生们纷纷举手,武祥点了一个:“你来说。”

“是,节下。”那实习生干咳几声,说:“河东地形,为南北走向,考虑到平地和山地的形势,类似一个葫芦”

“晋阳所在平原区域,为葫芦的上半截,平阳所在平原区域,为葫芦的下半截,汾水自北向南贯穿而过。”

“而葫芦那收窄的腰部,为狭长的汾水河谷,是南北走向,此谷名为鼠雀谷,有道路连接晋阳、平阳两大地区,自古以来,为兵家必争之地。”

武祥又问:“鼠雀谷,或者说,这道狭长汾水河谷沿途的几个要地地名?”

实习生回答:“北端介休,南端永安,又称霍邑。”

武祥再问:“汾水向南出了河谷,谷口以南是何地?”

实习生们已经研究过河东地形,对各地地名颇为熟悉,不假思索:“是洪洞,洪洞距离平阳,大概四十余里。”

武祥很满意这个回答,看着学生们,问第二个问题:

“如果我军要在汾水上游筑坝,蓄水,然后掘坝放水,淹下游平阳城,乃至汾曲的周军,可行么?”

实习生们摇摇头:“不行。”

“你们说说理由?”

“节下,这和地形,以及战场形势有关”

武祥见时间还早,便让实习生们讲讲自己的看法,既然学生们来战场实习,就得根据实际战场形势、地形,对仗怎么打,有自己的理解。

实习生们先开个小会,汇总意见,然后由代表来发言。

他们不清楚武总督为何让他们登台远眺,不过既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,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。

他们认为水攻不现实,是因为自河谷出口以南,地势豁然开朗,想要在汾水上筑坝蓄水,工程量很大。

真要筑坝蓄水,确保蓄水量达到消灭数万敌军的规模,那工程量等同于将在开阔的平阳地区,修建一道横跨东西的长墙(长坝)。

即便是平日,这样的工程耗时都不会短,遑论如今正在打仗,敌军不可能坐视官军从容筑坝蓄水。

武祥点点头:“道理没错,所以,周军只会提防雨后汾水水位上涨,不会提防我军用水攻,因为我军根本就没有条件施展水攻”

他一边说,一边环顾实习的军校生。

“是这样么?未必。”

行军总督的话,让实习生们发愣:听这意思,官军还是有机会用水攻?

就在这,北面传来些许轰鸣声,听上去,似乎有千军万马在奔腾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