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乱世栋梁> 第347章 当机立断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47章 当机立断(2 / 3)

而司州刺史陈霸先,兵出义阳三关,佯攻淮西,迫使齐军分兵,沔北才得以东西兼顾。

西面战事胶着,东面战事则捷报频传,官军不仅收复淮北失地,还攻下彭城,连续两次击败齐国援军。

俘虏、击杀齐国重臣,战果之惊人,让萧纲大喜过望。

他的儿子、南海王萧大临挂帅出征,收复淮北失地,虽然实际打仗靠的是诸将,但作为全军主帅,萧大临的功劳是少不了的。

收复淮北失地,萧大临的声望与日俱增,总算是可以和江夏王萧大款一较高下,如此一来,萧纲算是放了心。

他对皇太子萧大器没有什么不满,也不是觉得萧大款哪里不好,但帝王之家,父子、兄弟之间,关系总是会微妙些。

用皇子掣肘皇太子,再让皇子之间相互掣肘,共担大任,此为帝王之术,萧纲如愿实现了自己的布局,自然高兴。

而作为父亲,他当然希望儿子们个个成才。

现在,萧大款、萧大临能有如此成就,将来,必然能够为兄长所用,出外可镇守要地,在内,能为新君左臂右膀。

如此,萧纲就放心了。

而两个儿子能有如此成就,不仅是麾下将士用命,也和一个人脱不开干系。

那就是被萧纲赐字“维桢”的李笠。

萧纲给李笠赐字“维桢”,含义是希望李笠成为国家栋梁,而李笠的表现,也有力地回应了他的期望。

李笠在鄱阳内史任上,政绩卓越,为朝廷开源、增收,很不错;

率军出征,所向披靡,战功卓越,助朝廷收复江陵、襄阳、沔北,如今又收复淮北,破彭城,连败齐军。

最让萧纲惊喜的是,李笠出谋划策,鄱阳世子率领诸将集中骑兵奇袭,俘虏了齐国宗室重臣、清河王高岳。

随后,李笠又以水攻,击败第二支齐国援军,并击杀其主帅、齐国第一贵胄段韶。

可以说,李笠的出色表现,狠狠给齐国打了两个耳光,对于大梁天子萧纲而言,可谓扬眉吐气。

所以,对于李笠的奖赏不能少。

他觉得,虽然经历了太清年的战乱,朝廷颜面大失,但随后涌现出来的忠臣良将,却是因祸得福。

正如《道德经》所云: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

无论仕宦多年的王僧辩、陈霸先等官员将领,还是年轻有为的李笠,都是太清之乱后涌现出来的国之忠臣、良将,这让萧纲大感欣慰。

王僧辩、陈霸先,和萧纲年纪相近,而李笠才二十五岁,和皇太子萧大器年纪相近。

所以,萧纲想把李笠留给儿子,现在,先重用王僧辩、陈霸先担当大任,对于李笠,要适当磨炼,不能过快提拔。

等儿子将来即位,李笠就能担当重任。

基于这个考虑,萧纲对屡立功劳的李笠其实有所压制。

不然他还未去世,李笠就已经高官厚禄,将来儿子即位,拿什么恩赏,让李笠感激涕零?

所以,萧纲打算将李笠调回京城,任禁卫将军,过得几年,外放做大州刺史,再历练历练,积累资历,尽量少带兵打仗。

独当一面的重担,就由王僧辩、陈霸先这样的中年人来挑。

如此一来,等儿子即位了,再给积累了履历的李笠以重任,施以恩惠,这样才是用人之道。

然而,李笠最近的请求,让萧纲觉得有些难办。

官军攻下彭城,齐国大举反扑就在眼前,那么,彭城守是不守?

之前,李笠就极力主张不轻易攻彭城,避免刺激齐国。

后来形势有变,李笠主张攻彭城,吸引齐国援军主力来徐州,而不是攻入沔北。

现在,被吸引到徐州的齐国援军完蛋了,主帅兵败身亡,齐国震动,极有可能派大军南下。

李笠又主张守彭城,连同其他淮北州郡一起,构成淮北防线,把齐军挡在淮水以北。

然而,徐州为四战之地,想要守住谈何容易,朝廷要保住彭城,就得在淮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,与齐军对耗。

之所以说是对耗而不是决战,是因为没人有把握在野战中击败齐军。

所以哪怕是表现一直不错的李笠,也没有夸口,说能助官军野战取胜。

却不能放弃收复的淮北州郡,就只能靠对耗,若只是守下邳、宿豫,朝廷勉强耗得起。

若多了彭城要守,恐怕撑不住。

而且萧纲不想让李笠冒这么大的风险,李笠自告奋勇守彭城,一但兵败,必然凶多吉少,他还想把李笠留给儿子任用,所以,下不了决心。

但李笠现在几乎是拍着胸膛说,能守彭城一段时间,熬到官军把齐军耗得撑不住,撤军。

萧纲知道李笠擅攻城,想来,也必然善守城,所以不会说大话。

之前,东西魏争夺颍川,西魏军守颍川孤城,被十余万东魏军围攻,守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,硬是撑了一年。

现在,的李笠说只要官军在淮北和齐军对峙,自己便能守彭城一年以上,想来是有把握,才敢这么说。

而齐国,接连损兵折将之后,再把主力放在淮北和梁国耗一年,其宿敌魏国,不可能什么也不做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