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都市言情>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> 第427章 汤显祖考申论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27章 汤显祖考申论(1 / 3)

东南

整个南京城内的客栈全部满员,来晚的士子要么投宿寺院道观,要么就只能租住民宅了。

其实在去年的时候,就有大量的读书人聚集南京了,只是这一次的规模更大。

东南去年的政策,凡是有功名的读书人,通过国子监的入学测试,就能够成为监生。

在国子监完成学业,修完规定的学分之后,再根据绩点和专业成绩来决定就业分配的方向。

虽然在苏泽看来,这种选拔体系和培养体系更加的科学,但还是拗不过历史和时代巨大的惯性。

大量读书人依然不肯入监,参加科举才是正途,这是这个时代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,入监授官都是不入流的“邪路”。

苏泽也无法大部分人的看法,而且东南确实很缺乏官员,只能继续开科取士。

只不过这一次科举,苏泽依然有自己的坚持。

这道题目让汤显祖有些惊讶,因为这道题的和以往的策论都不同。

甲类进士比起前两种的优势在于,如果在见习部门的选调考试没有通过,可以选择继续在本部门见习一年,或者选择其他部门重新见习。

而“选调”考试的内容,自然就不是八股文了。

作答的格式依然是八股文,但是考试的大纲则改为了《三经新注》上的新学。

实际上随着大量工坊的出现,不仅仅是官府,工坊和商行也需求大量能写能算的人才。

也就是说在理论上,进士出身、监生出身和吏员出身,想要进入七部五寺两监,都必须要通过“选调”考试,而只要通过“选调”的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了。

这和以前大明只有科举一条路,所有人都去卷科举不同,只要是肯读书肯做事,反而更有出头的机会。

这一次的科举录取人数是四百人,前一百人为甲类,后三百人为乙类。

汤显祖虽然不认识申时行,但是身穿朱红色官袍被众多官吏簇拥的,肯定是东南的大员,汤显祖也回以一个感激的笑容。

安南的历史,现状,地理,经济,气候,历朝历代对于安南的经营,明成祖时期打下安南又放弃安南的种种考量,都公平的提供给考生们。

而且统一的考试范围,也是对整个读书人群体的最大公平。

这种新出现的题型,则给了一个大家族子弟和寒门子弟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。

“安南百姓日足,则思叛之心日熄,安南欲富足,则中原不敢再有议弃安南者。”

一直到明成祖朱棣征讨安南,设立郡县后又撤出,这里面不仅仅包含了史书上的记录,还有明代实录和当时大臣们论述的奏章节选,密密麻麻的印了好几张纸。

不过选调考试虽然是各部门分开考试,但是所有的题目都由教育大臣领导礼部下的考试院统一出题,统一批改,杜绝各部门内部舞弊私授官职的可能。

因为还有后面的选调考试,所以进士考试取消了殿试,只考一场贡试,就在南京贡院内举行。

即使是前一百名的甲类进士,也需要完成见习期,还要通过选调考试才能成为七部五寺两监的正式官员,接下来还有漫长的升职之路,才有可能做到文管体系的高级官员。

汤显祖看完了长长的题目,他思维敏捷,很快就明白了苏泽这种新题型的用意。

按照苏泽的设计,以后县学就相当于初中文凭,府学等于高中文凭,国子监则相当于大学文凭。

礼部也在逐步增加各地县学的数量和府学县学生员规模。

太妙了!

汤显祖对苏泽更加的崇拜了,竟然能够想出如此绝妙的方法来筛选人才,大都督真是天才!

收起对苏泽如滔滔江水一般的崇敬之心,汤显祖开始写自己的文章。

相比明廷的一步登天,所谓“朝为田舍郎、暮登天子堂”的事情不可能再发生了。

所有读书人都明白,一旦县试和乡试的改革开始,很快秀才和举人就会不值钱了,今年如果考不上进士或者监生,那明年就会更多的举人来一起卷。

首先是科举的内容,虽然苏泽很不喜欢八股文,但是依然要承认大部分读书人一辈子都在钻研八股文,如果贸然改变科举的内容,会引起巨大的混乱。

而且东南的这次科举也不需要再背大明那一套厚厚的避讳名单了,再也不会因为不小心写到避讳词句而被黜落,这也给考生和阅卷官减少了负担。

一直到点起鲸油灯,汤显祖这才读完了所有的材料,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不愧是大都督亲自出的题目啊,这些材料从多个视角聚焦了安南问题,光是读完就让人获益匪浅。

识字能读能写的还可以选择进入东南新军,东南新军也有一套相当完备的晋升体系,在东南军人的地位也很高。

作为一个十五岁的年轻人,自然是向往开疆拓土,汤显祖提起笔在稿纸上写道:

按照东南内阁的新规定,七部五寺两监的官员,从以下三类人群中选拔,参加“选调”考试,通过选调考试的可以成为七部五寺两监的正式官员。

十五岁的举人无论是明廷还是东南都是非常瞩目的,教育大臣申时行看到年轻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