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人在三国,横扫诸天> 第12章 拨云见日茅塞顿开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2章 拨云见日茅塞顿开(1 / 2)

“王伯父别来无恙呀?”  郡守府中,杨应大摆宴席,一个人宴请王邑。  王邑本以为自己要成阶下囚,没想到一下子成了座上宾,这倒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了。  王邑看了看杨应,心中疑惑。  他也没见过杨应啊!  第一次见,别来无恙什么?  王邑立刻觉得是杨应这个反贼没文化,用错了词。  但是如今人在屋檐下,他也没打算纠错,便顺着杨应的话道:“吃得香、睡得香。”  杨应哈哈一笑,王邑看着杨应,也陪笑起来。  没想到他堂堂一个太守,竟然要对一個小反贼陪笑。  就在王邑陪笑之际,杨应突然站起身,走到王邑身边。  这吓了王邑一跳,正在王邑害怕时,杨应突然向王邑鞠躬道:“王伯父,我自幼蒙您照顾,可惜近年来天下纷乱,没机会再侍奉王伯父左右,伯父请受我一拜!”  王邑大吃一惊,眼珠子瞪的老大,嘴巴也咧开仿佛能吞下个大鹅蛋。  杨应这是吃错什么药了。  自己什么时候照顾过他了?  难道是自己失忆了?  王邑看着一桌子菜,是越想越不对劲。  杨应这是干啥啊?  他请自己吃的这是哪门子饭啊?  不会是断头饭吧?  王邑越想越觉得惴惴不安。  他低下头,不敢看杨应。  杨应拜完王邑,又笑着坐回到位置,突然问道:“王伯父您贵人多忘事,却是忘了,您接济过我家不少次呢!  若不是您的接济,不等我父亲封黑山校尉,我就已经饿死在老家村里了。”  “嗯?”  王邑看向杨应。  他似乎,有点明白过来了。  杨应这是和自己拉关系呢?  王邑眨了眨眼睛,分析了一下局势。  目前河东他是彻底丢了,身为太守丢失郡城,这是大罪!  他自己也变成了阶下囚。  虽然杨应暂时对他态度很好,可要是自己得罪了他,估计下一秒他就会翻脸。  为今之计,也只有看看杨应到底想干什么了。  王邑想了想,感叹一声,顺着杨应的话道:“唉,岁月不饶人,老夫的记性,确实是大不如前了,你看,这一转眼,连你都这么大了!”  杨应也叹息一声:“唉,王伯父,世事难料啊,您看我吧,年近弱冠,却空有一身本领,报国无门啊!”  “哦?”王邑眨了眨眼睛,“你父子拥兵数万,横跨郡县,想要报国,还不是在一念之间吗?”  杨应却摇了摇头,“我与我父虽有报国之心,可惜昔日朝廷奸臣当道,宦官干政、外戚弄权。  我父为人正直,不肯阿谀奉承,却被朝中奸臣视为眼中钉、肉中刺。  朝廷派来小黄门,曾屡次敲诈我父,勒索钱财。  我父乃直臣,岂能受此奇耻大辱?  我也是见不得我父受辱,一怒之下,杀了这个小黄门。  我父亲也知道,小黄门是朝廷天使,杀小黄门,形同与朝廷决裂,无奈之下,只好起兵自保。  至今已经一年了!”  王邑听见杨应的话,眼睛明亮起来。  听杨应的意思,他是还念着朝廷的好呢?  王邑嗅到了杨应话语的精妙之处,连忙说道:“你父亲的遭遇,我也很同情,十常侍的作乱多年,天下士人,无不遭其迫害啊。  幸好如今宦官已经被尽数诛灭,朝也已彻底清明了。”  王邑这就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了。  十常侍是没了。  可董卓来了啊!  朝廷怎么可能清明呢?  但是这些实情不重要,重要的是王邑和杨应觉得,朝廷清明了。  果不其然。  听见这话,杨应点了点头,心中感叹王邑这老狐狸,不愧是官场老油条,一下就懂了自己的意思,也跟着说道:“我和我父也是这样想的!  当初我们被宦官逼得起兵自保,实属无奈,如今宦官已经被尽数诛杀,朝廷一片干净,而我等却难以报国。  我只恨当初逞一时之快,杀早了那小黄门,连累了我父亲啊!”  “贤侄也倒不必这么说,我朝以孝治天下,贤侄杀小黄门,我说是义举才对!”王邑义愤填膺起来。  他顿了顿,又道:“贤侄,恕我直言,当今董太尉,素有招贤纳士之心,为人豪爽乐施,总揽朝政,天下人无不景仰拜服。  令尊乃是被宦官逼反的忠臣,既然有反正之心,何不上表朝廷,奏明实情?  我想圣上与太尉知道你们的苦衷,一必定会不计前嫌,还令尊一个清白的!”  王邑一捋胡子,杨应的心思他已经清楚了,杨应分明是想招安!  这对他而言,是大大的好事啊!  杨应要是反贼,那他就是丢河东的罪臣。  而杨应如果被招安,那他就是降服叛军的功臣啊!  这种大好事,王邑又怎么可能不顺水推舟呢?  杨应先是点了点头,却又很快变成摇头。  他对王邑说道:“可是董卓行废帝之举,倒行逆施,天下人与他离心离德,我父子也向来感沐先帝圣恩,欲报之于弘农王,若是投靠董贼……”  “贤侄此言差矣!”王邑向杨应伸出手掌,“贤侄与令尊投效的是朝廷,又不是董贼!  我听说张邈、韩馥,虽然都是董卓任命的太守、州牧,但内心并不愿听从董贼命令,常有迎回弘农王之心。  贤侄何不效仿他们,先虚与委蛇,假身以事董贼,保全自身,再静待时机。  恕我直言,如今朝廷不理解令尊举兵之动机,视令尊为叛贼,令尊纵然想进京勤王,可名不正言不顺啊!  贤侄,你我两家多年交好,我也不瞒伱,董卓已经派左中郎将牛辅统西凉精兵五万,进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