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其他类型>拾箸记> 第四十一章豌豆黄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十一章豌豆黄(2 / 3)

定下来的兄长。即便她请了她们来,只怕对方也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。

何清沅故作正经道:“要我来说,大人这次这样急着催促你,倒未必是急着让你先定下亲事。毕竟他这个兄长在前都尚未嫁娶,还没轮到你的时候呢……”

沈檀书果然顺着她的思路道:“所以你的意思是,他是想拿我当幌子,让我在家里开诗会,招来一大群闺秀们,然后他趁机定下婚事?”

何清沅无辜道:“我可没这么说过。”

沈檀书虽然上了钩,但心胸还是很开阔的:“真要是这样那也好,他早早地定下亲事,也算是了却一段心病。省得京城里那群人再在背后说些难听的话,真当我什么都不知道呢。不过既然如此,我这个做妹妹的也不能不知情识趣,回头我想想怎么给他创造机会就是了。”

何清沅认真道:“好了,我刚才说的可都是诓你的,大人说不定自己心里早有主意,你最好不要自己想一出是一出。”最关键的是,她很怀疑沈檀书这个小呆子一拍脑瓜能想出什么馊主意。

“不。”沈檀书敛容正色道,“我觉得你的话很有道理。等过段日子,他若是还逼我,我便想办法把他也带去作诗去。”

何清沅本意只是说个玩笑话,没想到沈檀书当了真,真打算拉上沈端砚一同淌浑水,不由得干笑两声:“这样不太好吧……”

沈檀书摆摆手道:“好了,先不说这些了,你快来帮我查账吧,五味这给我堆了好多的账本呢。

“行啊姑娘,十两银子一本账,你看这个价钱怎样?”

“好啊你,不过才出去一日,回来就做上了这奸商的勾当。”

说说笑笑之间,日头一点一点西移。

时间流逝得飞快,转眼就入了夜。

书房内,烛火摇曳。

六安低声道:“大人,听人说年家的人已经快要走到京城了,想来不日便能抵达。”

沈端砚淡淡地嗯了一声,表示知道了,低头继续处理公务。

年家的声名在民间不显,又并非权贵,但在这大周官场却是赫赫有名。早在前朝时,年家就是世代书香,虽然并不如何显贵,也未曾在朝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,但清贵的名声却在士林中久久相传。

到大周朝建立,太祖亲自征召当年的年家人担任太傅一职。算到如今,年家往上数至少已经出过三位帝师,每一代年家人都有在朝中任职的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年家子嗣不丰,几乎是一脉单传,到了这一代,才有了开枝散叶的兴旺之相。

隆庆帝晚年性情叵测,宣平太子处境艰难,连带着他的太傅年大人一家老小都被外放到了江南。年家这一去就是数年,直到宣平帝时仍未召回。

这倒不是因为宣平帝忘了这位曾经的老师,他虽然因遍尝人情冷暖而性情大变,但并非刻薄寡恩之人。只是一来他刚一即位便大刀阔斧地在朝政上任意施为,二来他那时已经心有预料,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有意把年家众人留给幼子景和帝用。

沈端砚身为托孤之臣,自然对年家的底细一清二楚。

如今皇帝登基已有一段时日,朝中正是用人之际,自然到了该把年家召回的时候。但如今京中世家相互勾连,这个时候召回年家,也不知道是福是祸。

不过这一点,沈端砚早有打算。

他吩咐六安道:“先前我拿回了一卷刑部的卷宗,放在了书架上,你找出来。”

六安在沈端砚身后的书架子上一阵翻弄,很快就找到了沈端砚所说的卷宗。他下意识地瞟了一眼,见上头写得是隆庆年间,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,看来大人是要翻一桩陈年旧案了。

沈端砚打开了卷宗。

京城繁盛,人口稠密,难免鱼龙混杂。不说每逢佳节,就是平时寻常百

姓家的孩子也时有走失。拐子一旦得手,在这京城里就如同一滴水珠汇入江河中一般,再难找着踪影,连衙门都束手无策。因而遇上了这等事,百姓们除了哭天抢地,倒也没有别的办法。

不过衙门是否真的拿这些拐子一点办法都没有,这事着实还有待商榷。毕竟满京城的拐子都精明如狐,从来不敢挑着达官权贵家的孩子下手,像永定桥那次的变动就是一次少见的例外。往前数再退个十几年,隆庆年间曾有这么一回,有新来的拐子坏了规矩,误打误撞拐了的孩子里,有十几家朝中权贵的子女。那一下可是捅了马蜂窝,虽然说最后绝大部分孩子都找了回来,但当年还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头落地。

仔细想想,在京城这等落下片瓦就能砸中一个九品官的地方,拐子们做到多年不曾失手,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本事。这种本事背后所代表的意义,则让人怎么琢磨怎么觉得有些微妙。

这卷宗上所记载的正是隆庆年间的那桩惹得朝野震动的案子。

沈端砚提笔,在雪白的宣纸上先写下一行年份。

然后是当年被拐孩子的人家。

沈端砚翻着卷宗,果不其然地看到了年家,这才微微舒了一口气,眉头不由自主地松开了。

这事说来也算巧合,宣平年间他曾被调至刑部任职。当年由于他年纪轻、资历浅,一开始被人发落到去点查陈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